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总的文学进程,包含着一系列划时代的转变:由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转变、由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转变。同由彝族作家苏晓星执笔的1981版《苗族文学史》和2003版《苗族文学史》在书面文学的编排方面呈现较大差异,拟从断代分期、文体分类、评价要素等方面对两部文学史中的书面文学部分加以比较,并通过对比探究编者书写背后隐藏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古老的民间文学传统东非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坦噶尼喀、肯尼亚、尼亚萨兰、桑给巴尔,最有影响的是斯瓦希里语的文学;在乌干达,除斯瓦希里语的以外,还有巴干达族的民间文学。在各族人民中还流行各种方言的口头文学。早在公元七世纪起,斯瓦希里语的口头文学,就有一部分开始用阿拉伯字母拼音记录下来。经过—千多年,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有人开始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斯瓦希里语从事文学创作。东非各族的民间文学是丰富  相似文献   

3.
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而壮族文人文学,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人文学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交流中孕育产生的。据现有资料,唐代已发现壮族文人汉诗,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发展缓慢。明代以前,作者寥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明代以后,由于壮汉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改土归流进程的加快,壮族文人汉诗迅速发展。自唐代至清代,诗人约一百多人,其诗作不下万首,都是用汉语和汉诗的形式创作。但由于诗人的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接受文化熏陶与汉族诗人不同,特别是受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强大影响。因此,它在反映岭峤壮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习俗风情,描摹南国边陲的湖光山色等等,多具民族情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大家庭里,有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并不太多,侗族是其中之一。侗族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区,并多与汉、苗、壮、水、布依、瑶等族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部方言,影响文学颇大。一九五八年曾在试点推行以拉丁字母为符号的新文字。侗族文学在历史上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作家队伍。建国以来,在党的关怀与大力扶植下,作家文学发展颇快,出现了刘荣敏、滕树嵩、袁仁宗、杨通山等十来个有一定成就与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部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文学特色,反映了民族生活与斗争的壮丽画面。五十代年以《大苗山交响曲》登上中国诗坛的苗延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随着"改土归流"的政策实施和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壮族文人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家,还出现了11个"诗书传家"的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地域分布广泛,但却分布不平衡,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汉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文化传播是壮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力保障。清代壮族文学家族与同时期满蒙八旗文学家族相比,不仅在家族数量而且在创作数量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却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相比,壮族文学家族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秋 ,备具特色 ,而侗族文人文学确又不敢望壮族文人文学之项背。两个民族文学同源不同流 ,可以互为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贯穿在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并且积极地影响于社会与文坛。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中国文学本身而论,健康的民间文学是整个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和最丰富的文学,它与进步的作家文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中华民族极其辉煌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8.
农冠品是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壮族诗人。在八十年代,他的诗歌创作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他的诗集《泉韵集》(漓江出版社)就要问世了! 他从事文艺工作是从民族民间文学开始的。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宝藏给他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营养。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努力开掘诗的源泉,创作了百多首新诗,抒发了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既有共同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综合了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多功能的性质,它总是独特地伴随着人民生活,形象地追述着每个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演变,成为每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①民族的真实生活、真实历史、人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若不从民间文学中去探寻,是无  相似文献   

10.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1.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林安宁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170-172
由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合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喜获三等奖,成为广西高校在本届评奖活动中唯一获奖的成果。《发展史》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构建文学史体例,从文艺学、民族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壮族文学展开批评,较好地把现当代作家文学融人民族文学史的撰写。  相似文献   

13.
黄佩华作为桂西北地区的壮族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民族的、地方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地理世界,这个文学地理世界包括地域性鲜明的风景画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族风俗画及反映生活时带有的一种特殊的民族眼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寻根文学成为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浙军"、"陕军"、"川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化文学.当时作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寻找文学创造的源泉,借本土文化的力量拯救当时的文学,并将写作目光投向了历史,将文学置身于民族文化土壤.作家们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地域文化,认识到地域民俗风情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是艺术的土壤,野史、传说、民歌、民情风俗等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华,他们寻找到了民族文化的"根"与文学的契合点,为处于"伤痕"之中的文学找到了皈依之处.  相似文献   

15.
图书的分类,有图书分类法作其分类的指南,可是,资料工作特别是专业资料工作,就其目前来说,却没有个资料分类法来作其分类的指南,这就使室藏报刊文学论文题录卡的归类存在着一些混乱,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论文题录卡的归类的混乱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突出的主要问题是:民族文学论文题录卡有没有必要与汉族文学论文题录卡“分家”?“分家”又怎么分?目前,一般的资料室习惯于把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论文题录卡与汉族作家文学论文题录卡归在一起,民族民间文学论文题录卡又与汉族民间文学论文题录卡归在一起,或者是  相似文献   

16.
以壮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复活及生命转换的情节模式为考察对象 ,对这一类情节模式所隐含的壮民族文化内涵及对壮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文学独树一帜,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因为它是揭示阿拉伯民族灵魂的一本打开的书。开放包容兼收并蓄阿拉伯文学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互相撞击、交流、融合的氛围中产生的,因而它从一开始便是一种跨民族的文学。古阿拉伯人和希伯来人同为闪族的一部分,阿拉伯半岛曾是闪族人的故乡。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闪族数次由南向北大迁徙,其中一部分定居于阿拉伯半岛北部新月地区,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格言和诗歌。在口头文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民族文化遭遇发展瓶颈,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国人信仰体系的构建.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培养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除了神话故事和传说,民间文学的很多补充形式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基因.民间文学的教育和传承缺乏顶层设计,培育和开发力度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