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信息     
小麦新品系兰考90(6)染色体构型通过鉴定近日,国内20多位小麦专家聚集兰考对该县科协副主席、副研究员沈天民培育的小麦超高产新品系兰考90(6)进行染色体构型鉴定。该项目采用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开展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出了一批具有特殊遗传基础和...  相似文献   

2.
三、小麦沼液浸种 沼液浸种在播种前一天进行.将晒过的麦种在沼液中浸泡12小时,取出种子袋,用清水洗净,再沥干水分.将麦种取出摊开,待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如要催芽,可按常规方法进行.与清水浸种相比,发芽率提高3%左右,具有出苗早、生长快的特点,小麦产量可提高7%左右.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沈天民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征集了7300多种小麦资料开始搞育种研究,曾培育出“豫麦20号”、“樊寨中1-10号”等10多个良种。在多年的育种工作中,沈天民发现所有的小麦资料都是普通小麦杂交,亩产达到500公斤以后,不易稳产,提高产...  相似文献   

4.
一、选用适宜品种 受小麦收获期的限制,麦茬葱定植期偏晚.因此,在选择品种时,除考虑一般商品性状外,一定要选用适合春播且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特别是苗期生长迅速的品种.目前,较适宜麦茬种植的品种有"新葱二号"等.  相似文献   

5.
郑旱一号小麦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李友军韩如岩李根学付国占郑旱一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选育的适合在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经试验示范,表现出耐旱、耐寒、抗病、抗干热风、稳产高产的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品种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洛阳市小麦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棉花新品种82—10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棉乡一号为父本杂交,又经海南两年加代选育而成。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是一个纤维品质较好,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适宜棉麦(油)一年两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一、产量表现。1983年新乡县关堤乡刘庄村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在亩产小麦600多斤的基础上于六月三日播种棉花,亩产籽棉319.2斤,皮棉127.7斤,比中棉所十号亩产籽棉267.4斤,皮棉95.5斤分别增产19.4%及33.7%。1984年棉花品比试验,在晚熟条件下,由于该品种早熟性好,表现更为优异,籽、皮棉产量依次亩产405.8斤、184.6斤,经新复极差测验较中棉所十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标准,分别增产37.9%及84.6%。同年在新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豫农010豫农010系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和郑州市邙山区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选育而成的弱春性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79B1/郑州761//濮阳5号。该品种1991-1992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的预备试验,在开封农科所亩产...  相似文献   

8.
南阳市农科所始建于1931年,是南阳市的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该所现有职工328人,在职19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5人,2人获国家农业劳模、省农业劳模、省青年科技奖,1人获“河南省首届百名巾帼带头人”和“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现有试验用地372亩,实验室一座,公用设施建筑面积12000平方来,图书资料10万余册,该所建所70多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宛原50-2小麦矮仕基因”属世界首创,“宛抗号”小麦抗源材料被国家选入小麦遗传基因库,红薯育种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多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3项,国家农业博览会银质奖2项,其中,小麦“鬼7107”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万亩,近年又培育出优质专用小麦“宛798”、“宛麦369”(省审定),棉花“豫棉14号”(省审定),红薯“GS豫薯5号”(国审)、“GS豫薯12号”(国审)、“豫薯14号”(省审定)等优良品种。现将该所的部分优良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平安7号”是由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9月8日通过河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该公司继“豫麦49”、“平安3号”、“平安6号”之后通过审定的又一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麦所常规室小麦产量试验7年的数据,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主要性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主要性状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温、降水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比较突出。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产量要素与产量间的相关差异较大,根据不同生态类型试验品种的特征特性探讨克字号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方向,即西部应在保持新克旱九号小麦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株粒数;东部则应在保持克丰三号小麦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省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了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认南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济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产极积性,一九八○年全省夏粮和生产在长期干旱、春季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袭击下、又取得了好收成。夏粮生产的实践再次证明:小麦是我省粮食生产中的一大优势,全省各地都适宜种植,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历年总产量都占全年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抗灾能力强,经济价值大,商品率高,小麦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  相似文献   

12.
提莫菲维小麦、硬粒小麦与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为1.4%和3.57%。杂种植株形态为两亲的中型型。以提莫菲维小麦为母本的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20Ⅲ+9.11Ⅱ+9.10Ⅰ,以硬粒小麦为母本的杂种F_1减数分裂中期1染色体配对构型为0.15Ⅲ+6.87Ⅱ+13.78Ⅰ配对染色体主要是长穗偃麦草(4x)的同亲配对,并推测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具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或抑制小麦pH基因作用的特殊遗传系统。  相似文献   

13.
<正> 为探求千斤小麦的吸肥规律,为高产小麦科学用肥提供依据,我们从1976——1977,及1981—1983年,前后进行三年研究。试验在本所二号地进行。供试品种为安选5号、百农3217及宝丰7228。试验面积,分别为1.6、7.09及7.28亩。试验地土壤为粘壤质石灰性褐土,土壤基础养  相似文献   

14.
一、优质小麦“专用”问题 优质小麦是指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良的小麦。按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不同,人为的将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农业部门在优质麦推广过程中又把优质小麦和食品生产直接挂勾,由此产生了“专用小麦”的提法。这种提法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前,为了解决温饱,小麦品种的培育对品质没有过多地考虑,  相似文献   

15.
<正> 二、夏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 夏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技术是指在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地区,小麦联合收获后,直接在麦秸覆盖和高留茬的田地里使用玉米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的栽培技术。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小麦联合收获后麦茬高,麦草多,人工播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困难。具有省人工,  相似文献   

16.
开封市5万亩86(79)小麦新品系示范落实情况良好开封市科委日前组织市农科所和豫东农展中心的有关科技人员,对市政府安排的5万亩86(79)小麦新品系试验示范研究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检查情况看,今年的试验示范有以下特点:1.各县(郊)政府,科委...  相似文献   

17.
<正> 河南省科学院于五月十五日在新乡县原种场召开“豫同407”小麦现场汇报会。应邀到会的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省种子站等单位的二十余名小麦育种专家、农业科技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在现场对“豫同407”小麦进行了观察及评价。“豫同407”小麦系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卢甲纯等同志于1982年用“予原1号”小麦和“黔花3号小麦”杂交后代,采用幅射的办法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据现场观察,该品种基杆粗壮、叶型好,成穗率高,抽穗整齐、穗大粒多。1989年小区鉴定折亩产469公斤,比“予麦2号”增产15.8%。该品种在我省  相似文献   

18.
<正> 河南省科学院一九八二年有十五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这些成果都是立足于河南省的资源优势,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有些是国内首创,有些是填补了系列产品的空白,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这十五项成果是: (一)叶面喷施抗旱剂一号(HCF—1)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及其增产效果的研究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春旱及干热风对小麦的生产危害很大,仅干热风就常使河南小麦减产10—20亿斤。“抗旱剂一号”是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和化学所利用我省某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矿产资源提取出来的。经过他们三年研究和多点试验及大面积飞机喷施示范,证明它是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前言小麦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之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小麦千粒重或使小麦千粒重稳定在本品种的应有水平很不容易。气候条件的千变万化,栽培措施得当与否,使千粒重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1979年豫北地区小麦千粒重普遍降低4—5克,大家认为是干热风的危害,但1976年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并不明显,而千粒重降低幅度却更大,尤其是高产田块比较突出,以郑引一号小麦为例,只有34—35克,比正常的粒重要低3—4克,显然是由于肥水措  相似文献   

20.
对20号钢在较宽的温度范围(20~500℃)、较低的应变速率下(10^-4~10^-1)/s进行了一系列恒温恒应变速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修正了Johnson-Cook模型,得出了20号钢的高温流变应力模型参数,为该材料流变成形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