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宁夏水洞沟遗址景观资源的评价,探讨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评价的方法.方法 在景观阁值、景观敏感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宁夏水洞沟景观资源的特点对其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应用于水洞沟景观资源的评价中.结果 对水洞沟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构建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域内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级别,划分出景观资源敏感地带.结论 依据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的自身特质创建了适宜的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沙坡头旅游区深度开发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沙坡头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构想与对策:突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融的雄浑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后备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沙坡头旅游区建成集科研与旅游为一体的“中国沙漠旅游基地”.同时,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区域间的联合、互补合作与研究,促进营销与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乡村景观进行了定义,并对乡村景观的构成进行了概括。其次对乡村景观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乡村景观保护与开发主体的职责。最后在总结萍乡草水河景观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何保护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蛮汉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考察蛮汉山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类,评价了各旅游区的价值,特色和开发条件,把蛮汉山区划分为4个景观小区,提出了各小区发展方向及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5.
嵩山旅游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总结嵩山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嵩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科学效益,做好治理与保护工作,使该区成为以科学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区。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景观的内涵和关系,梳理了秦皇岛乡村旅游与景观概况,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秦皇岛乡村景观规划应以梳理资源、融合产业、优化布局、社区参与为重点,设计层面则需着重考虑乡村自然、文化、交通及产业需求,最后对秦皇岛乡村景观主题特色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浪潮中乡村特色逐渐丧失的问题,以山东省葫芦套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从文化资源视角探索乡村旅游特色塑造的方法,并从挖掘文化资源、提取文化主线、确立空间布局、打造实体景观和策划旅游项目等5个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塑造葫芦套村的旅游特色,从而提供一种乡村旅游特色塑造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方仁 《当代地方科技》2012,(16):120-121
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以民族村寨为基础建立的旅游景区,具有特色的民族村寨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景观需要保护、传承,在建设中需要优化。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作为案例,依据保护的原则,遵循美学原理,分析民族旅游村寨景观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提出旅游景观保护与优化的建议,为民族地区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世界风筝都”潍坊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较快,然而与山东半岛的沿海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旅游业快速稳定发展,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合理布局是基础。合理开发关键措施是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研究市场需求,加大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保护为重,加强管理。合理布局是指立足于风筝都的民俗旅游,走中心带动,四方扩展的路子,分别打造风筝民俗旅游、山水旅游区、地质文化旅游区、农业特色旅游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通渭华家岭旅游区旅游资源介绍和评价、旅游区定位研究、范围及布局模式的确定、功能分区和项目规划、旅游形象的总体设计等,分析探讨了"旅游组团+旅游联系带"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区规划中的实践意义和必要性,对国内同类型旅游区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在提取乡村景观类型的基础上,对福州郊区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及其组合形成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丘陵山地针叶林景观构成了福州郊区乡村景观的基质;丘陵山地农田景观与森林基质构成有特色的山岳森林田园风光;乡村景观多样性高,可满足多种乡村景观旅游审美需求;平原城市景观和丘陵山地人工马尾松林景观...  相似文献   

12.
论乡村旅游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乡村旅游资源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和谐的乡村景观。它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系统性、季节性、民族性、时代性、保护性等特点。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乡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民俗化景观等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整体开发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回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回族风情解析、回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开发构想等3部分入手,勾画了对这一特色资源开发的宏观战略和微观战略,提出了开发3处回族风情旅游区,构建4种回族风情主导景观,拓展回族风情旅游项目,培育回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开发构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赋存、特色和持续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区域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旅游形象定位;建立特色旅游区;建立高效精干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生态保护先于资源开发;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加快高原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加强青藏高原旅游带的整体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赋存、特色和持续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区域合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旅游形象定位;建立特色旅游区;建立高效精干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生态保护先于资源开发;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加快高原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建设;加强青藏高原旅游带的整体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态旅游最根本的是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并能对这些资源实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也就是使旅游资源管理达到完善。而影响生态旅游区资源问题,即在生态旅游区资源管理体系中占主体的无非就是政府、开发商或经营商、生态旅游者和当地社区。本文对在构建生态旅游区资源管理模式时,从这四个主体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希望能更有效地对生态旅游区资源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发展生态旅游,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产品形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使其吻合21世纪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是中卫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吸取旅游资源评价模型优点的同时,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入手,结合中卫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建立了中卫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卫市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中卫市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指出了中卫市的核心旅游产品是沙坡头旅游区;中卫城区的资源特色是沙与水的冲撞与融合,优先发展的项目是沙坡头旅游区和大漠游览区;中宁县的资源特色是塞上江南枸杞观光园及枸杞产业,优先发展的项目是万亩枸杞观光园;海原县的资源特色是海原大地震遗迹,优先发展的项目是地震遗迹游览区.  相似文献   

18.
以发布在2020年排名前3的最受欢迎在线旅游APP及新浪微博上且内容涉及10个重庆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4 275张游客照片为研究对象,利用质性分析法及图片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 11和Ucinet 6,通过统计游客照片中景观元素类别出现频次及景观元素出现频次,解读出游客偏好拍摄的景观元素类别为旅游支持系统类、自然风光类、动植物类和建筑类,其中与酒店民宿相关的景观元素和与植物相关的景观元素最受欢迎,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拍摄重点.通过构建节点共现网络,解读出乡村景观中游客最偏好拍摄具备能提供旅游支持条件且植物丰富特征的景观、现代风格的酒店民宿建筑、传统风格的景区设施建筑、造型奇特的景区设施建筑,以及与植物组合出现的设施设备和装饰小品等.根据研究结果展现出的乡村旅游游客关注重点,对乡村精准把握旅游建设要点提出了建议,为确定特色资源保护利用方向和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旅游资源富集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必须贯彻生态旅游理念,这早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如何让生态旅游的理念从思想层面进一步落实到行动层面,真正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互利共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就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及景观管理等概念借鉴到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实践中,把斑块、廊道、基质这三类景观要素及其三元网络结构引入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规划,能在保证旅游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不断构建其空间异质性的同时维持旅游资源的风景美学价值,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在脆弱生态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景观环境同质化、乡土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结合乡村环境建设视角,以灌坝村乡土景观建设为载体,提出了在乡土景观实践中应重视地域性,并整合地区资源,挖掘地域特色,强化乡土文化的体验等措施,因地制宜的建设乡土环境;通过规划设计的介入,避免地区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有序、和谐的发展,为建设具有强烈地域精神及归属感的乡村景观环境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