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胶州湾胶体有机碳、氮和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至 1998年间在青岛胶州湾对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进行了初步研究。胶体有机碳 (COC)的浓度范围为 33.9~ 5 4 .0 μmol·L-1,约占总溶解有机碳的 31%。在总溶解氮和磷中 ,胶体氮和磷均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胶体有机氮 (CON)的浓度范围为 2 .13~ 4 .5 1μmol·L-1,平均 3.0 7μmol·L-1,约占总溶解有机氮 (DON)的 31%。胶体有机碳、氮、磷季节变化幅度并不很大 ,表明胶体物质在水体中输入和输出大体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烟台四十里湾养殖区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97年至1998年间分别在烟台四十里湾对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进行了初步研究。胶体有机碳、氮、磷的浓度分别在32~53μmol/L,1.12~4.81μmol/L,0.03~0.48/μmol/L,分别约占总溶解态的27%、17%和30%。胶体有机碳、氮、磷季节变化幅度并不很大,表明胶体物质在水体中输入和输出大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草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浅水型湖泊草海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营养盐在草海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和来源,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的TOC、TN含量普遍较高,且具有显著的同源相关性;TP含量相对较低,且与TN不同源。E区及近岸区域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陆源污染相对较重。草海沉积物TOC和TN含量足以造成严重的生态毒性效应;而TP对环境产生的危害较小。草海各采样区表层沉积物TOC和TN的污染程度为S区>N区>E区,TP的污染程度为E区>S区>N区。  相似文献   

4.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黑土有机质特性空间分布的充分认识与了解,是管理好土壤养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东北黑土表层1100个样点的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 g/kg和1.89 g/kg,从南到北随纬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与纬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76。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黑土有机质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碳酸钙和有机碳测定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阿曼苏丹国的一千多个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碳酸钙和有机碳测定的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实际碳酸钙的含量可由“亚稳态”时碳酸钙含量乘以适当的因子代替,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利用有机碳/全氮(C/N)的特殊规律,则可建立一个确定“有机碳”实验中所需土壤样品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北部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以研究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呈现增加趋势,林龄间差异逐渐减小; 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因子分析发现,短期氮添加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的相关性最大,与相对于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说明短期外源氮素输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从而引起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岸带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尕海、纳木错和羊卓雍错3个湖区的典型湖泊湖岸带采集表层沉积物,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分析营养元素间的原子比.结果显示:7处湖岸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9~46.84g/kg之间,其中尕海糊区的果茫滩最高;总氮含量介于0.26~10.84g/kg之间,尕海最高;总磷含量介于0.05~0.38g/kg之间,尕海最高;纳木错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均为最低.湖岸带表层沉积物C/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在尕海湖区,分别是尕海湖区果芒滩的19.04和尕海湖区尕海的2.85,其他两个湖区的值均在5~10之间;C/P均大于60;N/P值介于8.75~63.17之间;纳木错湖区的N/P和C/P均低于另外两个湖区.可以认为:磷是3个湖区潜在的营养限制因子;尕海存在外源氮输入;果芒滩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生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碎屑混合物,纳木错湖区和羊卓雍错湖区则为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屑混合物.  相似文献   

9.
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土壤有机碳、总氮并进行含量与分布的比较。结果表明,有机质多集中在粉+黏粒中,碳氮比随着粒级的减小而逐渐降低;与粗黏粒相比,细黏粒有机质的转化更快。长期施用有机肥后,除细砂粒级外,全土及各粒级有机碳、氮库大小和浓度均有显著增加;粗砂粒中有机碳、总氮的富集系数升高,黏粒(尤其是细黏粒)中富集系数降低;粉粒和砂粒中的C/N显著降低。施肥量的变化对全土和各粒级中有机碳、总氮浓度的影响较大,对C/N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沙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区,是目前世界上有机碳、氮同位素的环境效应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对ODP184航次3个站位101件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机碳、氮含量,碳、氮同位素组成及碳/氮质量比分析测定,并结合沉积物中的顶空甲烷气体浓度和间隙水的盐度、SO42-、NH4+浓度分析,结果显示:1146站位430 m以下沉积层为富甲烷环境,该层段有机质1δ3C和1δ5N值变重,同时碳/氮质量比变小,表明沉积物母质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而1144和1148站位沉积物母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动植物;沉积物中氮含量的增加和1δ5N值的亏损,推断可能与富甲烷环境中古细菌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有关;沉积物中碳、氮同位素的分布与有机碳、氮含量的规律相一致,也反映沉积物间隙水中相关离子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文化形态的性质是务实求利;其特征是商业俗文化;其结构由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港澳文化和西方文化四因素构成;其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曙光”,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中介”。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水土中砷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研究区水土中砷的来源及分布,采集地表水样5组、土壤样32组、地下水样14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已受到砷污染。表层土壤(0~10 cm)中砷全量为198~274 mg/kg,平均全量为237 mg/kg,土壤中砷的形态分布以极难迁移的残渣态为主,各形态平均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残渣态>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底层土壤(30~40 cm)中砷全量为115~281 mg/kg,平均全量为212mg/kg,土壤中砷的形态也以残渣态为主,土壤中砷的各种形态的平均含量顺序依次为残渣态>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底层土壤中砷的各种形态的均量均低于表层土壤。包气带砷全量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以及碳酸盐态的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均呈无规律变化。地下水砷含量在00028~0021mg/L之间,均值为00114 mg/L,超标率达429%。地表污水灌溉下渗以及含水介质中原生砷的释放是研究区地下水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基塘变化特征及其空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被认为是典型的生态农业用地类型之一.本文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6年3期Landsat TM遥感解译数据中的基塘信息,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的变化规律,划分了基塘变化的空间类型.研究表明:1990 ~2006年,珠江三角洲基塘面积持续增加,由1990年的198 729.00hm2增至2006年的318 227.71 hm2,增长了60.13%;传统基塘区基塘面积减少,珠江三角洲中部基塘面积快速增加;转出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为主,转入类型以耕地为主;根据基塘的综合扩展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分成强扩展型、弱扩展型、相对稳定型和萎缩型4种.  相似文献   

14.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病主要有地氟病、地甲病和肝癌、鼻咽癌。地甲病和地氟病的主要病因可能分别是氟、碘元素。对与氟、碘元素产生颉颃作用、协同作用的元素的研究是进一步厘定地氟病、地甲病与地球化学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作为流行病的肝癌和鼻咽癌的病因尚未探明,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环境地球化学、医学地质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人民币开始小幅、持续性升值,对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作为制造业中心,进出口贸易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其出口产业利润,导致就业率下降。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淘汰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竞争的低技术企业,激励制造业进行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变化将会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有助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珠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提出必须建立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的有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林源章 《科技信息》2009,(13):133-133
通过查阅整理文献、数据分析和社会调查,对珠江三角洲瑜伽运动开展有关的自然、经济、人文和政治等体育环境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体育环境是促使瑜伽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治理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选用多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将全区分为良好、较好和差3种类型,以此基础,分析了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神经环境,以及综合环境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不同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20.
孙妙青 《科技信息》2013,(11):296-297,329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具备良好的经济贸易基础,其现代物流系统对当地经济发展起重大的作用,而区域内物流园区的良好规划和发展将保障着整个地区的物流的有效运作。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背景、趋势以及规划和运营模式等现状,重点提出了对珠江三角洲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以及在区域合作运营方式的建议,以便更好的促进该地区的物流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