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好民族地区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 ,是发展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选择。分析农业支柱产业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指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包括西部大开发在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的农业支柱产业 ,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运营机制的农业科技园,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分析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科技园建设对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作用,从而促进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培育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阐释了培育特色农业对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并就西部地区培育特色农业的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培育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区别于一般地区农业的主要标志,不在于农业本身有什么不同,在于农业结构、功能和发展水平等等方面的差别。像大城市小郊区的上海等地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大都市农业的特点。 在我国,对传统的农业,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功能是其唯一的功能。这是由特定国情和解决“温饱”的社会基本任务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农业的发展简单划一,抹煞了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尤其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适合当地需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评价模型测度2000—2012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从总体和结构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农业现代化总体从起步阶段向初步实现阶段过渡;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均呈现增长态势,而农业生态水平呈微弱下降趋势;2预测可知2013—2020年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仍以持续上升为主,年均增长率达到0.87%;3皖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为0.506,皖中地区、皖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为0.451和0.402,而皖北地区水平最低仅为0.365;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皖中地区,而农业生态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地区;最后,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市场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当前民族地区农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21世纪对民族地区农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提出民族地区农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根本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的不断提高。以江苏、浙江和上海各地(市)为样本,引用Battese等提出的随机前沿和共同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长三角地区各地(市)和非长三角地区各地(市)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缺口比率。研究发现,两类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长三角地区高于非长三角地区;在农业技术效率方面,两个地区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相差不大,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表现为技术诱致型,而非长三角地区的技术效率表现为传统优势型。另外,在两类地区内部,农业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7—2005年中国大陆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地区农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与地区差距。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但整体在1997—2005年间农业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是农业经济地区差距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在农业制度环境中,农村市场化程度、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呈现显著正效应,而农村金融发展却对技术效率呈现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发展农村产业的根本保证。在对陕北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陕北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陕北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电脑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将极大地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的深入发展。本文从论证电脑农业与农业科技教育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等高线和其他地形特征要素构建的TIN模型,再内插生成DEM往往存在大量不合理平三角形造成的平坦区域,针对这些不合理的平坦区域提出了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使得DEM逼近地形特征,首先提出了利用似圆度以及其他参数对不同类型的平三角形进行归类,进而将不合理的平区域提取出来,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平区域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山顶造成的平区域采用了增加内插点的方法,对等高线曲率比较大的地方以及鞍部形成的平区域,采用平区域的缓冲区选择方法提取影响平坦区域内插值的高程点,采用局部内插方法获取其平坦区高程值,通过叠加运算的方法来修正不合理平坦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天津不但是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名城,而且还拥有4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在全国具有地域组合良好、类型独特多样和多功能的特征.天津的自然保护区应开发成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基地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交媒体位置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通过分析在500 m×500 m网格尺度上,城市不同时间的腾讯用户密度热力值变化规律,识别上海城市功能区,将不同区域按功能区类型划分为产业园区、城市居住区、郊区居住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农村村落地区、农田、滩涂及未利用地分布区.通过将识别结果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兴趣点(POI)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使用社交媒体位置数据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的可行性.本方法获取数据成本低,运用简便,为对其他地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实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城乡以及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差异和突出矛盾;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作了深入探讨,提出要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加快建立民族地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5.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16.
复杂地下空区综合探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空区已成为矿山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分析了采空区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主要危害,总结了当前采空区探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针对复杂关联群采多空区情况,在现场摄影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探地雷达和瑞雷波法为主的综合探测技术。两种不同的先进物探技术,相辅相成,提高了采空区探测的准确度和精度。该方法在甘肃省厂坝铅锌矿地下群采空区探测中得到具体应用,基本查明了采空区的分布情况、大小情况和贯通关系,并对原有采空区平面布置图进行了修正。探测结果,为该矿由露天开采转入地下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到2020年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走出一条有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需要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机制和民族政策创新机制。因发展基础、战略地位、民族构成、外部环境、地域特征、产业结构、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宜采取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六横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鉴定,六横岛泥沙滩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27种,其中软体动物占40.8%,多毛类和甲壳类各占29.6%。泥沙滩底栖生物密度(除沙滩节肢动物外)均以高潮区→低潮区逐渐降低,不同潮区生物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生境潮间带决定着不同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泥滩以多毛类占优势,沙滩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矿区”的涵义,分析了矿区发展的特征,并把矿区发展过程划分为矿区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转产阶段,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及28个分指标构成的多层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临港经济的发展是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坚实基础,临港经济的产业布局及其调整是影响大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大连临港经济发展战略运作时,遇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挑战。对大连与天津滨海新区对峙框架下临港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