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丹  王维国 《系统工程》2012,(11):48-54
基于扩展的Johan恒等式及广义费雪指数分解(GFI)方法,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产出四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对比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姑模型具有更好的因素分解特性,能够消除分解的残差项,使得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实证结果显示: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我国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该阶段总贡献比例为42.84%;产业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微弱的拉动效应,贡献比例分别为21.99%和21.24%;而产业能源强度对我国的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贡献比例为13.94%,并且产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京津冀地区交通部门CO_2排放的时空特性和影响因素,对推动京津冀交通部门绿色发展以及实现协同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2000~2015年京津冀CO_2排放的时空特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_2排放时间变化因素进行总体分析,然后利用B-R空间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_2排放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在研究期内,京津冀交通部门CO_2排放增长较快,从1360万吨增长到4660万吨,其中,北京对经京津冀CO_2排放贡献最大,达到42.56%;河北省和天津贡献较小,分别为31.20%和26.24%.(2)收入效应的增加是导致京津冀交通部门CO_2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累计贡献度为107.15%.能源强度和运输强度效应是抑制京津冀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度为分别为-42.62%和-21.95%.(3)京津冀各地区CO_2排放差异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收入效应、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交通强度差距不断增加。人均收入和交通强度高是北京高于京津冀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交通结构是天津市和河北省的CO_2排放低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建了一种基于投影寻踪及遗传算法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模型.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集进行筛选, 利用Ward系统聚类方法划分样本初始等级; 以初始等级和所选指标为基础建立投影寻踪模型; 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并将所构建的模型应用于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 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而宁夏、广西、西藏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分析发现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其基本趋势是: 水资源短缺压力较大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反之亦然. 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呈现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少、 去变异化农业用水效率高、人均GDP高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生态占用的产出效率这一与经济指标紧密结合的指数来表征地区单位GDP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强度,并对2003年各省生态占用的产出效率进行了计算,阐述了中国生态占用产出效率的空间分异格局,表明:生态占用的产出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地域上存在东、中、西格局;这一指标与人均GDP、地区R&D经费支出、人均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比重密切相关,且影响力依次减弱;基于对生态占用产出效率的认识,我国可持续生态调控中同样面临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5.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应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分解了1993--2005年我国28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在此基础上构造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Malmquist各分解要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年后出现了退化现象,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较为显著;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具有相似性,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分析结论;技术效率比技术进步更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这可能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回弹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能源足迹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应用本文所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以预测我国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的变化趋势,以模型(4)为例,预测了2006-2010年我国生态足迹及人均足迹,二者均呈现增长趋势,人均生态赤字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供需平衡原理,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等级体系,通过瓶颈指数和丰富指数的计算,评价了“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探讨了2010年瓶颈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其中水环境是瓶颈作用最强的因子,瓶颈程度均达到强或较强的程度。若实现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01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和能源结构,但瓶颈程度降低,达到较强或弱,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运用瓶颈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五”期间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进行了相对可靠的预测,为其他地区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图1,表3,参6。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区域层面的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为对象,探讨了该产业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高端化战略。通过OP、LP两种方法对各省区TFP进行了测度,对比发现OP方法的适用性更好。就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企业的TFP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与社会经济条件相一致。此外,西部地区TFP增长率最高、东部最低,反映各地TFP开始呈现收敛性。在省区分类上,采用以区位为依据的分类,以及以3年TFP值为自变量进行聚类产生的分类两种方式。进而,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两种分类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对比发现聚类分类方式更为合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TFP与企业规模、研发费用、职工教育费、补贴收入以及出口额之间呈现正向关系,与国资占比呈现负相关,但区域差异较大。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以及国家、区域两个层面的政策设计给予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9.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简单的对客户信用资质进行排序,而是识别出客户是否违约,如果违约将会给银行造成多大程度的损失.故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可以归纳为:一是根据什么标准识别客户是否违约,这个标准也就是文中的关键指标;二是客户按照某一标准划分为多类,哪一类客户将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类客户的识别也就是文中的关键特征识别.上述问题解决的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具有哪些关键特征的贷款农户是造成银行较大违约损失的"害群之马".以中国某国有商业银行分布在28个省的农户贷款数据为实证样本,通过F检验的方法甄别出居住状况,年净收入/省人均GDP这2个指标是对中国农户贷款违约损失率有显著影响的关键指标.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确定"年净收入/省人均GDP"区间在10.02~19.24内,居住状况是"共有住房"特征的贷款农户的违约风险最大,是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特征,具有这类特征的贷款农户的违约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0.
全国空港客货运格局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全国176个空港2005-2014年客货吞吐量作为分析要素,首先将标准差椭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推演空港客货运系统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其次,基于空间随机试验和概率统计对客货流要素分布的聚集与差异特征进行检验;最后,通过不同要素空间格局相似性指标识别航空运输格局演变的驱动要素.结果发现:全国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的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向西移动趋势,货运比客运格局的移动速度更快;空港客货运量空间差异性逐渐减小、均衡性提升;客货运要素的地理分布具有显著聚集性,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客、货运格局演变生成机制的主要驱动要素,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枢纽机场选址、空港布局决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拓展并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模型,从消费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Embedded Carbon Footprints,ECF)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了ECF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ECF空间分异明显,呈显著的经济、地理集聚特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ECF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模式、气候、文化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理论实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确立之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层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特别关心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环境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碳减排、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然后探讨实施碳减排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手段,根据减排措施的理论可行性和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广泛性,针对"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减排措施展开系统分析,详细阐述这两种减排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实际减排效果,进而对比分析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从宏观、微观和技术三个层面剖析降低碳排放的机理和路径,指出它们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其次,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碳减排的相关前沿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回顾和评述,指出其对我国碳减排的启发,并结合实际指出前人研究不足和存在的理论空白.最后以讨论的形式,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碳减排问题,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洞察.  相似文献   

14.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CO2排放的因素分解: 基于LMDI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LMDI方法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相结合, 建立了中国产业CO2 变动的结构分解模型, 并 通过中国1997、2002、200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 分析了1997-2007年全周期以及1997-2002 年与2002-2007年两个子阶段中国产业 CO2 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 最 终需求总量变化是驱动中国产业 CO2 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出口、投资要比国内最终消费的 影响力更大; 各产业能耗强度的下降是中国产业 CO2 减排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从产业视角看, 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是中国产业 CO2 排放的'大户'. 长期看,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转变, 能 耗继续上升与 CO2 排放增加的趋势则很难改变. 中短期内, 适度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改 变进出口结构, 同时继续降低各产业、尤其是能源工业与重制造业的能耗强度, 是抑制中国产业CO2 排放过快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方向距离函数(DDF)中方向向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难题,文章摈弃传统外生方向,将方向内生化,从决策单元(DMU)边际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提出方向选择的理论方法,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效率评价,也可指导效率提升.为理解方法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中国省际工业部门数据确定各省市的最优方向,以便最大程度地兼顾省际工业增长和减排的双重目标.结果表明,当减排任务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能源、资本和人力的投入都将大幅度减少,因此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减排任务需要适度;在允许自由选择方向之后,各省市对工业增长和保持空气质量的偏好有较大差异;此外,内生方向下减排任务比传统方向下宽松.  相似文献   

17.
The long-term energy demand in China and the-Chinese share in global CO2 emission are forecasted on the basis of scenario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up to 2050 proposed in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of 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otal energy demand in 2050 will reach 4.4~ 5.4 billion tce. It is shown in energy supply analysis that coal is China's major energy in primary energy supply. The share of CO2 emission in the future Chinese energy system will be out of proportion to its energy consumption share because of the high persentage of coal to be consumed. It will reach about 27%. The nuclear option which would replace 30.7% of coal in the total primary energy supply will reduce the share by 9.8%. So the policy considerations on the future Chinese energy syste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CO2 issues.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中国能源消费转型,减少CO_2排放,本文首先利用俱乐部收敛检验等方法对不同类型化石能源消费的省际差异演变及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基于收敛聚类结果利用分层(组)预测方法对不同消费层级未来中短期内的CO_2排放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由于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不同,各省煤炭消费分别向3个不同水平收敛;在能源强度及结构效应的驱动下,各省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整体向上收敛.在未来,Clubs2省份将主导全国总的煤炭消费CO_2排放趋势,进而对化石能源总CO_2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未来的原油消费将增加总CO_2排放量,而天然气消费具有减排优势;另外,各省CO_2排放量及增速仍将存在较大差异.以上发现对建立特定的区域能源消费及排放政策具有重要启示:Clubs2中的省份是控制煤炭消费,减少CO_2排放的重点区域;严控高收入、重工业省份的原油消费将会进一步降低总CO_2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Investigating the indirect tax burden of resi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tax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tax burden transfer. In this paper, a long term MRIO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 in China. We simulate the flow of valueadded tax, consumption tax and business tax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30 provinces(except Tibet) in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ws in the IO table, we obtain the real burden of three indirect taxes on urban residents, and discuss the transfer of tax burden among region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tax burden among regions. The real tax burden shifte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middle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Indirect tax aggravates the income inequality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indirect tax in China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regression.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think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the following policy changes: 1)Giving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consumption terminals; 2) Adjust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regional taxation; 3)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the we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的兴起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对监管层和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于监管部门对深市上市公司网络舆情应对状况的调查,实证检验了网络舆情及其应对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会造成当年度股价崩盘,且来自自媒体的转载会增大股价崩盘的幅度,网络舆情重视和应对程度良好的公司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股价崩盘幅度更低.上市公司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及投入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特质信息,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进而降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和股价同步性.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并非是满足监管要求和投资者诉求的面子工程,而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求是工作,结论对完善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