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露头研究、岩心分析的基础上,在双河油田建立了不同于Miall划分方案的6级界面系列,总结了7种基本结构要素(水下分流道、河口坝、水下溢岸、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决口扇、湖相泥)的特征及测井响应,通过储层精细对比,建立了双河油田核三段I-IV油组的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总结了建立地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方法和基本步骤,模型表明扇三角洲平面模型具有分带性,剖面模型则可分为分流河道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型、席状砂型、递变型,建筑结构模型可用于建立储层精细流动单元模型或结合开发动态,据此可直接进行剩余油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2.
应用Miall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胜坨油田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芯井岩芯观察识别出13种岩相类型;通过岩芯观察,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6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心滩(CB)、落淤层(FS)、天然堤(LV)、决口扇(CS)和越岸细粒沉积(OF);建立了34砂体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和心滩(CB)为主,剖面上可分为3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难度大、非均质性突出的问题,在岩心、露头、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6)辫状河储层为例,运用M iall结构要素分析法,对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从测井曲线提取反映结构要素的多个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结构要素模糊识别模型,最终编成软件,进行全区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目的储层可划分为6级层次界面、11种岩石相类型、4种建筑结构要素,其中4级界面限定的成因砂体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该软件能准确识别地下储层结构要素类型,处理速度快,实用性强。采用该软件对储层内部纵、横方向延伸进行识别,可有效地追索建筑结构的横向变化、砂体的叠置迁移,从而预测河流沉积砂体的复杂分布规律和储层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开发。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池抗浮稳定性和浮力对底板产生弯矩和剪力等问题对结构安全产生的影响日益突出,设计人员应根据地质水文情况及构筑物的自重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浮措施,从而满足安全经济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CAD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方法,提出了一种复杂地质界面模型的建模方法.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手段与注意事项.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 相似文献
6.
7.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层等结构要素,弄清各级次、各期次结构要素的接触关系,完成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基于内部结构表征成果,结合不同时期水淹层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恢复不同开发调整时期的水淹特征,动态表征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水淹过程,并依据小井距密闭取芯井精细水洗结果验证,总结不同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整体以高含水为主,水淹呈不均匀立体式、随机式特征,不具有分段水淹的特点,未水淹部位分布非常零散,局部物性变差部位、落淤层和低渗屏障遮挡部位直接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在油藏描述中的重要作用——以南堡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立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6):988-991
目的探讨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在油藏描述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地震的储层描述;储层模型单元的有效划分;模型后处理过程,对南堡油田储层进行了地质建模。结果运用以上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适合于该区的准确储层地质模型。结论以该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油藏描述工作,对南堡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我国的建筑业在材料、设计和建造等方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 ,并在个别领域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当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已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后 ,建筑业便应把重心转移到已有建筑物的可靠性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来适应我国经济大飞跃的环境 ,继续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土木工程学科在时间域上应主要把课题沿着工程及其耦连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维护上 ,以可靠性(包括安全、适用和耐久性)为研究的主线。一、从建筑结构失稳了解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为解决常规定向井多层合采导致的层间矛盾、含水率差异等问题,水平井分层系开采已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水平井钻井工程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等制约,对水平井目的层顶面深度预测精度要求高,通常采用“实钻井资料为主、井间地震约束为辅”的方法预测。然而储层深度预测受地质、地球物理、工程等多方面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深度误差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规避方法:地质上储层变化、地层倾角与钻井方向关系;地球物理平面速度变化、地震资料分辨率对储层厚度刻画精度以及浅层气影响;工程上钻具拉伸、扶正器位置以及测试仪器本身误差等方面导致的储层深度误差。利用以上研究成果指导水平井随钻实时调整,实现了渤海湾QH油田储层深度预测误差控制在1.5m以内,达到质量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13.
赵玉林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4)
介绍了孤山水库工程概况、库区地质条件和岸坡结构类型,指出水库蓄水后必然引起局部库岸塌岸,有可能时两岸铁路路基造成破坏,危及铁路运行安全,在此基础上对塌岸的宽度进行了预测,评价了其危害程度,进而提出塌岸防治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邓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7):70-73
文中为研究建筑创作的创新,以在形态意义的组织和形态接受理论方面提供依据为目的,从心理感知觉的角度,对建筑识别的方式、建筑元素的性质与建筑的关系及形态意义的组织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归纳出建筑元素的类别和五个基本特征,并阐述了这些基本特征与建筑空间功能属性和精神内涵的关系.根据体验者对形态反应的心理活动特点,提出了三种具有启发性的形式意义的组织方法.通过分析和论证认为,对建筑元素控制的恰当方法,是从易于识别和理解的角度,使建筑元素充分特征化,无论形态、材料质地,还是元素组织结构的倾向性都应具有目的。富于要求和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兴山县库岸再造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成后定量估计库岸再造的范围,库岸再造的宽度以及某一期限内和最终的库岸再造宽度,是库岸防治的重要依据.利用佐洛塔廖夫法对三峡库区兴山县的7个库岸段进行库岸再造预测,并就预测结果提出了防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位奇 《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3):42-45
各个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一种建筑样式的出现,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在当今世界现代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将民族建筑符号化、抽象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等将民族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满足现代人们由于长期文化归属感缺失带来的精神回归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数字油藏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个能沟通油藏地质和油藏开发的数字化模型,从空间数据信息的角度对数字油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提出在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基础上建立数字油藏模型,并在统一的GIS平台上进行油藏地质研究成果展示和开发动态分析。给出基于二维GIS数据模型的数字油藏的基本框架,并讨论了三维GIS数据模型与数字油藏的关系,提出用多层数字高程模型(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三维栅格等多种模型联合建立三维GIS数字油藏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指出了GIS平台下进行数字油藏应用与油藏开发分析设计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储层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油层的油藏描述中的应用。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资料,综合运用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结构、构造特征、韵律特征、古生物特征等相标志,认为延10油层属辫状河流相沉积;分析了辫状河道、心滩、天然堤、洪泛平原4种沉积微相的岩性和电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相控条件下所建模型与实际地质情况符合较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也为准确评价油气田储层性质及井网加密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库水温数学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库水温数学模型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介绍了水温模型的发展历程,包括:一维对流扩散模型及能量模型、立面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对不同模型优缺点包括适用范围和模拟精度等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水温数学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水温数学模型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侯连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2)
对曲堤油田岩石成分及流体性质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储层敏感性流动试验对该区储层各种潜在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 ,并具有弱酸敏性和无速敏—中等速敏性 ,各层段的潜在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别。分析了各种敏感性的成因机制 ,采取降低钻井液密度、使用矿化度与原始地层水一致的完井液及 1.2 %的P - 2 16防膨剂等措施可以抑制储层敏感性 ,取得了较好的油田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