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我国城乡发展及研究现状,构建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线性加权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2008—2020年城乡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发现:耦合协调度方面,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稳步提升,农村发展指数明显落后且稍有起伏;障碍因素方面,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是目前山东省乡村振兴的最大阻力。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 表明,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弱势型"年份仍占居多数;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中度失调和勉强...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最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5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轻度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失调、濒临协调转化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最后通过预测未来5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过程,推断城市群均处于显著提升状态,且逐步达到初级协调阶段.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新疆经济相对滞后且生态环境较脆弱,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疆2010—2019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以探索该区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的现状.结果表明:2010—2019年,新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两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2006—2017年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在时序上,北京两系统同步发展,天津、河北科技创新系统存在滞后;在空间上,各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线性拟合显示,北京耦合协调态势良好,天津耦合协调趋同且潜力巨大,河北协同效应不明显;未来天津、河北两地区应重点考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耦合关系,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特征。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 2010—201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价得分始终低于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但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由伊始的处于不协调类别中的中度失调阶段,逐步转变为协调发展类别中的高度协调阶段; 2) 2020—2029年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数逐年上升,二者耦合协调关系逐渐达到同步高度协调。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4,(5):52-54
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内在相互作用机制。文章在建立新型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各自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来分析我国各省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协调性问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与金融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注重金融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10—2019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融合发展质量及时空差异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三个系统间存在“高耦合、低协调”的现象,甘肃和青海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宁夏、陕西、山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而内蒙古、四川、河南、山东则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2)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中下游大于上游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揭示市域城乡协调时空特征,为实现乡村振兴寻求策略.通过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1、2016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河南省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愈发显著;(2)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差异鲜明,呈...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2010—2020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系统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熵值法确定两个系统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系统的综合评分。通过计算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甘肃省乡村振兴系统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以前,城乡融合系统的综合评分缓慢增长,2017年及以后城乡融合系统评分增长较快。甘肃省两个系统发展交替上升,从2010年的濒临失调开始,经过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到良好协调的发展过程。因此,甘肃省要在城乡融合的基础上,带动乡村振兴,使得两个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通过集聚效应、结构效应、投资效应、生态效应等动力共同作用,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通过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拉动,带动乡村旅游在规模、品质、效益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构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模型,对2010—2016年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互动性、协调性强,在年际变化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其中苏南地区两系统互动性最强,其次是苏中地区,最后是苏北地区,三大区域历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其中苏南地区最高,属高度耦合,苏中、苏北地区属中度耦合;江苏省大部分城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耦合、良性发展阶段,并且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高,根据各市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优势互动型、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滞后发展型四类;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推动二者深度耦合,各地均衡发展,并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新型城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持,乡村振兴能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内核驱动力。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村人口加速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等。应从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消除城乡融合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剖析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均呈现出“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格局.2)2011-2021年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态势,耦合协调类型实现了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上游低下游高.3)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是制约其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且各障碍因子对不同地区的制约作用也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了该地区1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深入分析了2个系统的耦合度空间差异、时序演化特征和耦合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2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13个城市可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型和拮抗型;2)在时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3)2系统要素之间耦合作用错综复杂:城镇化是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基础,信息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数,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两项指标呈现地域差异性与空间非均衡性,且基本公共服务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两者耦合程度较高,平均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根据各城市协调值大小将城市分为五种类型。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田丽娜 《创新科技》2019,19(6):32-37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成为中原地区崛起的关键。本文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核心城市带动力不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完备、产业结构不优化、新兴产业软化程度低等问题,探索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城市群崛起需要在内部规划上形成空间集散内核的格局、强化交通网络设施的空间流通并创新功能新区的空间域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不仅是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然而,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却长期处于“黑箱”状态。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测度2010—2020年我国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各省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各维度重要性。研究发现:在综合发展水平中,三系统均保持了向上增长趋势,共同富裕增长速度较快,高等教育增长速度适中,乡村振兴增长速度较慢;在耦合协调度中,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稳步增强,2017—2020年上升势头迅猛,地区间增速表现为“西部地区>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其中,贵州、西藏等地增速较快,山西、黑龙江等地增速较慢;在地区差异分析中,组间差异呈“东—西>中—西>东—中”的非均衡态势,西部地区组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组内差异较小,组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各维度重要性中,共同程度、教育规模等维度较为重要,生活富裕维度重要性逐渐加强,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等维度重要性较差。据此,要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构建两者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19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均处于上升态势,但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指数由0.244上升到0.457,生态环境指数由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