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口红利的概念出发,讨论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人口红利期通过增加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期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人口流动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仁禹  闫国平 《河南科学》2003,21(1):122-126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人口流动最多的省份。本文从综合特点,全面分析了河南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正负效应,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将疫情防控划分为多个阶段,基于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利用网络分析法,构建了各阶段的人口流动网络.通过对各阶段网络的密度、平均度等统计特征分析可知,中国的防控措施对遏制疫情扩散效果显著;由各阶段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结果可知,省市的人口流动控制能力大小由该省市的度数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的共同决定;运用块模型分析方法,对各阶段网...  相似文献   

4.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是区域人口总体的空间活动能力,它是表征区域发展活力的综合指标.不同形式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力当量”,一个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力是其内流力、对流力和回流力的当量和.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口流动能力在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且自东向西梯度递减;在结构上以内流力为主体,回流力次之,对流力又次,内流力受人口规模制约,回流力与区域教育、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对流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关;我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均人口流动能力和地均人口流动能力均偏弱,但人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地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GDP和城市化率对流动能力具有协同推进作用;流动能力与市场化指数、创新能力指数、文化资本指数、发展指数等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文化产业中心布局和遏制不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口化素质是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掌握的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总和;人口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特别是21世纪随着高科技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充分重视和提高人口科学化素质,对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化的繁荣,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作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普查资料,分析人口化素质对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江西的经济与人口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人口流动与迁移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人口流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万兆泉 《科技资讯》2006,(34):140-140
本文介绍了江西的经济与人口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人口流动与迁移对江西农村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人口流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以区域作为一定得支撑,反过来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所以城市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人类作为生产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容量等均对区域的发展起着相应促进或阻碍作用,这正是人口对区域发展起着复杂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结构是人口素质的社会性反映,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造了人口-经济模型,从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出表现人口构成的三个主要指标性别比,农业人口比和总抚养比,均与能标明经济发展状况的人均生产总值成显著相关。然而,目前我国的这三个指标值均偏高,正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人口结构的优化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出现失衡现象,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它造成了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同时还严重影响婚姻市场的配对、人口再生产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必须采取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社会公共政策等措施来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弱化人们的性别偏好,使出生性别比失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两系统关联度较高,且两系统各指标间相互影响较强;虽然人口结构各方面对经济发展关联度均较高,但从各指标来看,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城乡人口比对经济发展影响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各方面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强度不一,经济结构和收入差距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较高,经济水平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自暴发以来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研究及预测C O V ID-19的传播对于疾病防控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人口迁移和城市间的距离,采用机器学习(即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对COVID-19肺炎的确诊人数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对相关特征与疫情数...  相似文献   

14.
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重大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呈现出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衡、人口流动等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有着深远而长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三次人口普查年份为时间尺度,利用流动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通过ArcGIS的全局、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近30年来陕西省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占常住人口比重增长趋势明显;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处于不均衡态势,相对重心逐步向北移动;流动人口分布逐步自相关,空间聚集增强,形成了陕北高-高密度、关中高-低密度和陕南低-低密度三个聚集带;矿产资源开发、三次产业发展和流入地生活条件优越是陕西省流动人口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年以来山东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运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从直接、间接与总效应3个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重心向西南部转移,东北—西南向格局特征明显,东北—西南方向趋于极化,西北—东南方向趋于扩散,方向性逐渐减弱;区域总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逐年缩小.(2)城镇化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但集聚态势减弱,LISA集聚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3)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本地要素投入仍是影响当地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区面积扩大对本城市、邻近城市及山东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城市人口流动行为有助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有效应对交通压力、维护社会公共治安等.传统的人工分析方法,如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成本高昂且低效率.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所产生的用户移动轨迹数据为有效分析城市人口流动行为提供了可能.然而,海量、低质的轨迹数据给查询分析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文中提出了一个分布式人口流动分析框架,采用多节点处理任务,从而提升了算法的执行能力和可扩展性.利用手机运营商提供的手机轨迹数据,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建立了多个模型,包括进出城市的人口流动行为分析模型、市内各区县间的人口流动行为分析模型、居民工作地/居住地人口分析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案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覆盖人群更广.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不同人口规模的小城镇对水资源的消耗不同,城镇规模的不同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水量的需求,因此研究人口规模对用水特性的影响,对揭示小城镇用水特性有重要作用.为此,根据小城镇镇区人口将小城镇划分为大、中、小3个等级,选择典型小城镇进行实地用水调研,通过统计计算得出典型小城镇用水水平,并通过类比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人口规模与用水特性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小城镇日变化系数宜取1.75-1.95,时变化系数宜取2.0~2、4,人口规模越小的城镇取高值.  相似文献   

19.
罗仕贵 《科技咨询导报》2010,(27):206-207,210
我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而且这种快速的人口变动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大众体育的影响自然也是题中之义.从三种不同的人口变动类型分析了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变动对大众体育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反映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事实,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软件对各地理单元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影响经济发展的4个主成分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性服务业、制造与建筑业、采掘业,进而探讨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经济结构呈现出非连续同心圆、连续同心圆、混合同心圆、跳跃同心圆等4种结构模式,且其空间结构差异明显,缺少次级核心城市,城市内部核心-外围结构不显著,核心区功能较弱;城市间结构松散,发展模式不明确,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远未形成城市连绵带.据此提出了未来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调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