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郑州都市圈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借助土地利用转化矩阵对土地转化类型、程度进行分析,识别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分类,为核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生态空间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目标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及重力模型提取潜在廊道并筛选出重要廊道,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低、中、高3级,进而定量地判断和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类型和程度,识别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郑州都市圈核心区土地利用冲突分布特征显著,耕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集中,以不冲突为主;建设用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分散,不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各个市域范围的主城区中部,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在耕地建设生态综合冲突中,各冲突等级面积大小为不冲突>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其中耕地生态冲突占主导。(2)郑州都市圈核心区2000—2020年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较高,分布不均衡,构成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景观类型;耕地景观、草地景观的占比呈现部分的下降。【结论】郑州都市圈核心...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生境斑块破碎,科学地构建生态网络可以有效地连接区域生境斑块,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SPA方法与生境斑块最小面积、景观连通性分析最佳距离阈值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源地;MCR模型识别潜在廊道;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重要廊道,最后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构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山市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14处,识别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1条,重要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82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西北与中东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共有生态源地17处、生态廊道136条,廊道网络结构相关指数有较大提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的识别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使之合理地协调未来马鞍山市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3.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生态网络格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浦东新区的绿地、林地、湿地是其重要生态栖息地,同时构成基本生态网络。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增长影响,上海浦东新区建成区快速扩张,生态栖息地资源不断减少,斑块破碎化加大,基本生态网络连通性下降,生态功能下降。本项研究以2011年福卫二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地面调查,通过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和人工交互后处理,获得浦东新区绿地、林地、湿地土地利用现状。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多层次权重、最小费用路径法和重力模型对浦东新区生态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浦东新区湿地、林绿地总面积17.99万hm2,占区域面积的65.41%,生态用地比重较大;(2)生态适宜性较强的大型斑块较少,且南北不均;(3)林地是组成研究区生态网络的优势景观要素类型,10 m缓冲结果中林地占51.39%;(4)由重力模型得到生态斑块间作用强度可知,九段沙及南汇东滩禁猎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5)随着生态廊道缓冲距离的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巨大,生态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4.
5.
以嘉峪关市为例,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选取阻力因子构建阻力面,基于阻力阈值法进行生态安全分区;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GIS水文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判定生态廊道,识别生态战略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生态源地占市域总面积的14.6%,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东北部和西南部;根据耗费阻力突变点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优化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各区所占比重分别为29.52%、29.94%、24.63%和15.91%;构建由7个重要生态源地、8条大型生态廊道、15个关键生态战略节点构成的“点-线-面”相融合的生态格局优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潮汕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阻断及生态景观碎片化等生态问题,以揭阳市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指标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廊道和缓冲区的识别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从生物多样性、水...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习水杜鹃在贵州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种群空间格局及生态位特征,对现存习水杜鹃群落开展详细的调查,采用Ripley点格局法、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中优势种习水杜鹃、光枝杜鹃表现为随机分布,桂南木莲、岭南石栎、小果润楠在尺度范围表现为更多的聚集分布,灌木层优势种杜鹃表现为聚集分布;(2)乔木层中习水杜鹃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但生态位重叠值也较高,且重叠物种数占比100%,遭受较强的竞争。灌木层中习水杜鹃生态位宽度值仅次于杜鹃,遭受的竞争相对较小,但受资源限制,总体优势程度并不明显;(3)乔木层中的桂南木莲、厚皮香和草本层中的蕙兰、矛叶荩草重叠值为1,它们在生态学或生物学的特性极为相似,可能会出现某一种在竞争中衰退,或出现生态位的分化以达到共存。生态位重叠值为0的物种有26对,其中灌木层硬壳柯、草本层稀羽鳞毛蕨与多对物种间重叠值为0,占据着相对独立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的物种更具较强的发展潜力。综上,习水杜鹃分布格局反映了其种子具有一定扩散能力,但因为种子萌发障碍导致幼...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分工是都市圈空间重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动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200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区域分工特征及其演化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均不高且有弱化趋势,各城市具有专业化优势的服务行业发展各异;不同服务行业的区域分工不断深化,区域分工程度高的行业由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向社会性服务业演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信阳市平桥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桥区具有较为复杂的景观异质性,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长期的强烈干扰是其形成的根源;2.土地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的区域,景观异质性越强,破碎程度越大,优势度和分离度越小;3.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耕地已成为主要景观类型,东部除耕地之外,林地也是其主要的景观类型之一.但该区荒地在景观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这预示着人类对该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 相似文献
10.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3):117-122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及核心水源区,南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南水北调通水水质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度南阳市的生态效率,确立南阳市的生态环保目标体系,并在此框架下,网络化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全域污染防治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打造水源地高效生态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并优化酒泉地区生态空间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区域生态作用,防止沙漠扩张。【方法】将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生态空间网络结合,评估酒泉地区景观格局空间,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确定薄弱生态源地,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酒泉市RSEI呈现北部地区低,中南部地区高的空间格局。(2)酒泉市潜在生态空间网络由332个生态节点,656条生态廊道组成,依照RSEI最低的区域进行增边优化,模拟增边242条,增加生态踏脚石9个。(3)增边优化后,网络的节点鲁棒性和连接鲁棒性有明显的提升,网络边的鲁棒性略有提升但不明显。【结论】对生态环境质量弱节点采取增边以及增加踏脚石的优化策略,可使酒泉市生态空间网络的稳定性和生态恢复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针对新增生态廊道开展建设,增强源地间的连接,有利于发挥区域生态效益,为酒泉市未来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2)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3)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4个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空间管制是协调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文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因子耐受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并以连云港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论文综合采用专家评判、最大似然分类法、叠置分析方法等首先完成相关生态因子信息提取、分类与数据处理工作,然后构建了基于ArcGIS平台的土地生态利用空间管制分区数据库,并实现了研究区土地生态利用管制分区;随后根据生态因子限制类型制定了相应的管制规则;最后应用叠置分析功能实现了沿海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生态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连云港土地生态利用五级空间管制区域中,一级非管制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4.38%,二级轻度管制区占11.53%,三级中度管制区占2.60%,四级重度管制区占0.95%,五级极重度管制区占0.54%;(2)不同管制级别反映了不同的土地生态利用限制程度,需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则;(3)应用土地生态利用空间管制分区结果进行研究区沿海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评价表明该规划方案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实现了土地生态利用管制分级结果的空间显示,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研究方法以及土地规划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生态环境因素在城市品牌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西安欲建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在人居、旅游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必须正视现已存在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着力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协调环境与品牌建设之关系,通过规划、项目操作、理念宣传等手段更新原有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16,(8):1350-1356
以团800团购导航网站数据信息为基础数据,分别采用洛伦茨曲线法、Jenks最佳分类法、IDW空间插值法和空间可达性公平指数模型法对郑州市的体验性网络团购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从整体特征看,各类团购商品的商圈分布比较均匀;从各类商品的规模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郑州市的体验性网络团购市场的发育是比较健康的,美食、生活、酒店类团购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娱乐类体验性团购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从局部表现看,北环路、经五路、二七万达3个热点区的美食、娱乐、生活和酒店类的体验性网络团购商品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均较高,是发育比较成熟的商圈区域;从各区域空间公平性比较看,中心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公平性要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7.
广佛都市圈热场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空间环境在热力场中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规模的发展变化.本文利用1988年12月10日和2001年11月20日两期的TM图像对广佛都市圈的热场进行研究,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广佛都市圈城区地表温度比其郊区地表温度高,山区温度较低,总体上广佛都市圈城市热岛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居民与日俱增的生态游憩需求与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空间正义视角,从居民生态游憩服务的“需求导向”为逻辑起点,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主城为例,选取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半径覆盖率、居民交通耗时、出行距离及居民游憩满意度四个指标,采用GIS网络分析及问卷调查探讨其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1)曲靖市麒麟区主城生态游憩空间“供需不匹配”,呈现出缘过剩而中心不足;(2)交通通达性较差限制了居民到访生态游憩空间的频率,影响其服务功能的辐射及释放;(3)游憩行为与生态游憩空间类型供给相关,呈现出游憩行为差异受到生态游憩空间类型供给的限制;(4)居民对生态游憩空间内部的基本服务及设施满意度达70%,但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满意度高达82%;(5)各生态游憩空间所提供的服务类型较为单一,且存在游憩空间服务重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①2003—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减少期”转变为“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聚集度增加。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结论】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