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微积拾级》中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西方微积分原理与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对比,结果得出译著《代微积拾级》中的数学思想、语言系统、符号系统、逻辑推理等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数学。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数学传播史和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得出西方微积分知识在我国传播是在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一次中西数学分析交流,并且对我国分析数学的西化有一定的影响和科学传播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西闻见录》中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以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和其它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的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科学技术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中西闻见录》所传播的知识既有西方新进的科技知识又有中国传统的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意象图式理论出发,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不同译本,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英诗汉译的本质,并着重探讨用词曲体翻译英诗的优势及劣势。研究表明,词曲体相比于其他翻译文体更能准确传达和移植英诗的本质,但由于其适用文本以及对译者自身文学素养的高要求,词曲体很难广泛使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包括组织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办《共产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发表《社会主义批评》等多次演讲;开展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多场论战。这些传播路径为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周汉林翻译的、199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教父》汉译本和由钟广华和张武凌合译的、1983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教父》汉译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汉译本和原著以及两个汉译本之间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找出在处理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文本片段时两个汉译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分析这些异同点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个译本在处理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文本片段时均采取了删除的手法,但周译本在删除的同时较完整地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措辞,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7.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文本内容的翻译,文章拟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框架,从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以及噪音处理等方面对《周易》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贝恩斯的译文优于理雅各的译本,但这两个译本尚有许多欠缺,《周易》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的传播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人,他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各项政策普遍地传播开来。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一下,他们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0.
学界往往以文献考证笼统概括胡适《红楼梦》"自叙说",而没有进一步分析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从"自叙说"来看,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在于批判索隐派科学精神的缺失,将文献考证研究与批评新范式结合起来,注重古代文献与"文本"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谭军 《科技信息》2010,(9):148-149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必然趋势。五四时期,戴季陶曾发表过许多宣传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言论,以研究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著称。但是,他是有条件地同情、赞赏社会主义思想的。他常认为,社会主义宜在产业资本发达的欧美各国中提倡,而不宜在资本主义刚萌芽的中国实行。他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既赞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正是这种矛盾导致日后他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西方初等数学开始传入中国,使中国数学研究出现了一个中西融合贯通的局面,标志性事件是欧几里得《原本》的首次汉译.这个时期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时期,涌现出了代表人物徐光启、利玛窦、李之藻等,其数学汉译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数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几何学原础》的内容、体例、术语与汉译本《几何原本》和现代版日文《欧几里得原论》进行比较并重新考察《几何学原础》的英文底本问题,探讨欧氏几何学在日本明治初期的传播情况。方法文献比较、分析。结果明确《几何学原础》的英文底本和译著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比较得知汉译本《几何原本》的体例和名词术语对《几何学原础》有一定的影响,而《几何学原础》中的体例和名词术语被现代日文版《欧几里得原论》参考和引用。结论《几何学原础》为最早出现的欧氏几何学前6卷的日文译本,在明治初期被多所学校当作教科书使用,对当时日本数学教育的国际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多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发现,同一首诗歌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种译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66首为例,从选词、格律、风格等多方面对不同汉译本进行研究,从诠释学的角度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分析,可见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的经历视域融合。正是由于不断的在前人的理解基础上和译者新视域进行融合,才使诗歌在翻译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厘清中国“文化大革命”前运筹学研究和教育的状况。方法文本分析方法、归纳方法和文献考证方法。结果根据运筹学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史料和早期文献,论述了中国从西方引入运筹学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背景,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运筹学在中国的早期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状况,也分析了华罗庚在“大跃进”前后的政治处境和“统筹法”出台的背景。结论政治因素对中国运筹学的兴起和早期发展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6.
从1919到1920年间,随着中国大批青年学生留法勤工俭学,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使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体系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至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始形成。在这过程中,蔡和森和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华的初步传播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提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实际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这一过程,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已开始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是流传最广且影响最深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之一。探讨《共产党宣言》首句的理解,彰显了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从源头对文本多视角的探索。历时性角度下译文异同和语句演变比较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汉译本中首句的翻译差别在于词汇表达、句法转换、译文结构和标点使用;译句演变体现了国人动态化、曲折化、深入化、发展化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原文首句中的词汇、句法及其功能,源于恐惧和偏见的“共产主义的幽灵”之说,依据词频显现的“共同主义”内涵,无一不证明这部充满深刻魅力和巨大生机的划时代经典文本以看似神秘的哥特语句开场,实则隐藏了巧妙构思的破与立。  相似文献   

18.
文献传播是佛教在中国汉地实施传播的一种方式。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文献传播方式是按照佛经汉译→汉文经录编撰→汉文大藏经刻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传播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对佛教在中国汉地的成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复数的历史发展进程,澄清复数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方法运用文献考证、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复数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复数起源于代数方程求解,随着函数概念与微积分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并通过其几何表示最终为人们所接受。随着西学东渐,19世纪中期复数被引入中国。结论复数的产生是人们传统思想上的一次真正的变革,它表现为理性和理想之间的某种神秘结合,反映了自由创造领先于形式化和逻辑基础的一种一般现象,其接受过程艰难曲折。复数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复数在物理学、电工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