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利用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多伦县56年的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多伦县近56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先升后降,变化显著.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强度变化是多伦县土地沙漠化的两类重要驱动因子,虽然气候变暖、变干对耕地的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为活动对耕地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徐州市耕地在1990~2000年11年间动态变化的分析,找出了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徐州市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有效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昆明境外游客空间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 《陕西师大学报》2000,28(1):110-113
通过对昆明市境外游客的实地抽样调查,利用VisualFoxPro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统计分析,给出了昆明境外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客流量集中,旅游流双向流动不平衡的规律性,为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市场拓展及旅游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耕地动态度定量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96年以来甘肃省耕地增减流向及变化因素,最后针对耕地保护提出对策.结果表明,1996年来甘肃省耕地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呈明显递减趋势;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城区春季大气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兰州市城区春季大气微生物的分布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区不同的功能区内微生物浓度差异明显,其浓度顺序为交通区>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风景区.以自然沉降法计算,CFU值远高于同类报道,大气微生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日周期性、空间性和降雨效应.  相似文献   

6.
昆明境外游客空间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昆明市境外游客的实地抽样调查 ,利用VisualFoxPro软件 ,建立数据库 ,经过统计分析 ,给出了昆明境外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客流量集中 ,旅游流双向流动不平衡的规律性 .为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市场拓展及旅游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旅游区在旅游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以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区为案例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进行分析,揭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剖析促使其演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龙门石窟旅游区用地面积持续快速扩张,用地速度强度持续增加;林草地、农用地、风景点游赏用地、商服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为增减幅度和变化强度最大的用地类型;研究区空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旅游区正在从观光游览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区时空拓展、生态治理及商服配套建设加速,但存在用地扩张过快、遗产文化生态受到挑战及趋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临潼区游客行为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资源主导型旅游地游客行为规律,探讨游客行为规律与旅游地产品特征的关系,为旅游地资源整合与产品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有关统计资料,对西安市海外客源市场构成和游客需求结构进行分析,借助抽样调查方法对国内游客的需求结构进行了调研,结合实地调研和对旅行社、旅游者访谈,对临潼旅游者的消费形态进行了剖析。结果游客的旅行以组团方式为主,多数海外游客到临潼旅游的主要需求目的是观赏历史文物古迹,游客过夜率几乎为零;国内游客消费结构多年来变化较小,游客很多行为在西安市区完成;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消费形态具有鲜明差异,国内不同地区游客消费偏好也有明显差别,游客很少参与为旅游业能够带来显著效益的购物、娱乐和餐饮等消费活动。结论游客行为规律与旅游资源产品特点存在内在联系,滞留时间短及初端游览层次成为临潼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山天都峰游客日分布规律;研究了天都峰游客日容量;提出了扩大天都峰游客容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不同压强和不同组分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加共溶剂体系的内能以及径向分布函数和自扩散系数等相关性质进行了模拟.模拟得到体系存在密度涨落现象,但此现象在高压下不明显,指出了体系以共溶剂聚集为主,并从径向分布函数和配位数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解释了,共溶剂分子的自扩散系数偏小现象正是由于聚集体的出现抑制了单个共溶剂分子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CO_2电极响应过程受半透膜中CO_2扩散步骤控制,可用稳态模型描述之。电极理论动态响应为: 由该式研究了电极响应,回洗等问题,计算结果与实验相一致。深回洗后,电极对低浓度试样响应慢,对高浓度试样响应快,当C_ο~ο≤C_ο时,响应时间短:反之则长。本文还就怎样缩短测量周期,提高动态法测量精度和测量电极动力学参数DΛ/ll′逐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孙辉 《科技信息》2012,(11):102-102,95
采用KT310型常温氧化锌脱硫剂,通过微型反应器考察其对食品二氧化碳中硫化氢脱除效果。研究了反应温度、空速、原料气H2S浓度以及操作压力对脱硫剂穿透硫容的影响。适宜的操作条件为:反应温度20℃,空速不大于3000-1,操作压力0.3MPa,以H2S浓度为4000mg/m3的原料气评价脱硫剂,穿透硫容大于10%。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设施园艺中二氧化碳( CO2) 浓度的检测与控制问题,研制了一种基于钠超离子导体( NASICON) 固体电解质传感器的温室CO2测控系统,该系统包括CO2测量节点、无线通信网络和控制终端。采用STM32 微处理器处理采集到的CO2 浓度信息,使用模糊比例-积分-微分(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l) 算法控制CO2气体的释放,从而智能调节温室内CO2气体的浓度,使其达到作物所需数值。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设计的CO2传感器节点进行了标定和稳定性测试。对体积分数为400 × 10 - 6 和1 000 × 10 - 6 的CO2气体样品分别进行了> 8 h 的长时间浓度测量,其相对波动小于2. 5%。在国信集团现代农业基地温室对所研制的CO2浓度测控系统进行实地测试的结果显示,当设定的CO2浓度的期望值为800 × 10 - 6 时,调控后CO2体积分数的波动范围约为± 40 × 10 - 6。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且成本低廉、集成度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体积350 m L的恒容反应釜中研究了CO2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实验考察了搅拌速率、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CO2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静止条件下机械搅拌可以通过促进传质传热,加速CO2水合物生成过程。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大,CO2水合物的平均生长速率从0.283 mmol/min增大到1.132 mmol/min,且搅拌速率为800 rpm时实验条件下的水合物的诱导期最短;不同实验温度(273.65 K,274.15 K,275.15 K,276.15 K)下,CO2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溶解速率、诱导期及反应速率变化不大,即受温度影响不明显;CO2水合物的生长受压力影响明显,增压可显著缩短诱导期、加快反应速率。水合物生长过程主要受客体分子浓度的影响,是动力学控制过程。3 MPa时CO2水合物的平均生长速率高达1.1 mmol/min,是2 MPa时的5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合物实验装置研究了低压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相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二氧化碳体系中加入四丁基溴化铵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水合物形成压力,而且随着四丁基溴化铵含量的增加,水合物的相变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水合物形成过程包含水合物结晶成核和水合物生长过程,在水合物生长过程中,体系出现一个明显的温度升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 ,研究了妥尔油酸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 ,探讨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二氧化碳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妥尔油酸性物得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设计 ,得出了妥尔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萃取压力 2 5MPa ,萃取温度 35℃ ,二氧化碳流量 2 0kg/h ,萃取时间 90min ,萃取酸性物得率 5 2 .3%。  相似文献   

18.
以纯CO及以水、乙醇、丙酮作夹带剂的CO为溶剂对红辣椒进行超临界萃取,用循环法测定了辣红色素及辣素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水、乙醇、丙酮为夹带剂的萃取均使辣红色素、辣素溶解度比纯CO萃取的增大,且选择性显著增强。夹带剂对辣素溶解度增大效应及选择性作用顺序为水、乙醇、丙酮,色素则反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煤层注CO2置换CH4过程中煤样对气体的吸附特性及渗透率变化特征,利用沁水盆地圆柱体原煤试样,在恒定体积应力(36 MPa)及不同注入压力(1~5 MPa)条件下,进行CO2置换CH4试验。结果表明:煤体对CO2的渗透率高于CH4气体;置换试验中,随注入压力的降低,煤体中CO2吸附相浓度逐渐升高,而CH4气体吸附相浓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在试验压降范围内,煤体对CO2、CH4气体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48.73%、68.04%,煤体解吸CH4能力强于CO2气体。同时,在置换过程中,煤样置换渗透率受有效应力效应、基质收缩效应及滑脱效应等作用影响,其随注入压力的降低呈现先降低再增大的变化关系,且渗透率最低值出现在压力3.25 MPa时;在体积应力36 MPa条件下,注入压力下降后期渗透率相对于初期提高了17.03%。  相似文献   

20.
液体CO2在毛细管中质量流量特性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液体CO2在压力突变中将会产生大量干冰而堵塞喷淋管道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了使用毛细管进行节流降压从而防止堵塞的新构想.实验对液体CO2在不同长度、不同内径、不同入口压力状态下的毛细管内的质量流量特性进行了测定,在实验基础上回归出了适用于本实验中的液体CO2在毛细管内的质量流量经验关联式,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