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访刘浦锋(见图)是年初时就定的,启明星通讯录上显示他是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博士学历,因为6英寸蓝宝石晶棒生长方面的工作得到2012年启明星计划的资助。我与刘浦锋联系采访时,还在德国出差的他很爽气地和我约定了时间,于是上周我有机会和这位来自民营科企的75后(1977年出生)启明星见面。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在股市上,达拉匹林一夜药价暴涨55倍,整个美国都震惊了。这个事件的主角马丁·谢科雷利(Martin Shkreli)是图灵制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原来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经理,他宣布在他的运作下,已有62年历史的抗寄生虫老药的价格从每片13.50美元猛涨至750美元,对此,没有几个人支持他、恭喜他令人惊异的敏锐商业才能。相反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对他表示了鄙视:药厂CEO、美国总统的竞选者、社会媒体评论者、专栏作家和期刊编辑,所有人都把谢科雷利描绘成最坏的强盗药物大亨。据一家非常热心的媒体称,他已经"官方"地变成了美国最痛恨的人。  相似文献   

3.
刘辉 《科学之友》2004,(9):30-31
迄今报导过的最著名的预知案例,可能要算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名叫布斯的办公室经理所做的梦了。在1979年5月26日飞机事故发生的前10天,他连续做了相同的梦,梦见一架飞机起火爆炸坠入一个满是建筑物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成都一位留美博士学成归来,放弃公司经理不做。毅然当起了一群人的家庭教师。他的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仅几岁,最大的有60多岁……留美博士缘何要去做家教,他又是怎样施教的呢?  相似文献   

5.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詹姆斯·N·舒勒里(James N.Shoolery)对核磁共振波谱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曾是一位“产品冠军”。三十年前,他帮助制造了第一台商业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并且自那时起就一直在寻求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新用途和改进措施。在他的经历中,他曾担任过仪器工程师、实验室主任、贸易公司经理,甚至当过临时广告员,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并且达到了今天如此重要的地步。而他的第一爱好仍然是结构化学。在座落在加利福  相似文献   

6.
1906年春天,美国纽约地方法院正在开庭审判一起奇特的案件。 原告是纽约一家公司的经理,他指控被告行为不轨,强行闯入公司,公开行骗。起诉后,法官拿出一个物证,用手举起示众;“就是用这个莫名其妙的玩艺儿到处行骗。” 人们只见被告是一个30出头的青年,名叫弗雷斯特。他衣着破旧,面容憔悴。他指着这个里面有金属网的玻璃泡辩解说,这是他最新的发明,它可以把大西洋彼岸传来的微弱无线电信号加以放大…… 电子管发明家弗雷斯特的故事就这样传开来了。  相似文献   

7.
王华,34岁,天津市农资总公司所属的田野科技开发总公司经理,同时又是国内贸易部化肥农药检测中心的工程师、副主任。 1979年,王华毕业于天津化工技校,1980年到农资总公司任化验员。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农民拿着一瓶杀虫剂来到实验室。他神情沮丧,双眼噙泪,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使用杀虫剂却使辛苦一年的庄稼颗粒无收的事。望着老人黑红的脸膛,王华心动了。化验后得知,那瓶杀虫剂中掺入了价格便宜的除草剂。年轻的王华被假劣农药与不法  相似文献   

8.
1988年,国家取消了外汇补贴,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雷汉龙任新成立的山西省技术进出口公司国内贸易部经理。"前无销路,后无货源",雷汉龙深知创业艰难。然而他没有气馁,领着三四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带着一辆旧面包车干开了。白天忙于开展各种业务,晚上顶着星星赶路,全省各地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迹,闯出一条白手起家的道路。当年调拨出口货源1000余  相似文献   

9.
刘益民,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特大型企业、山西省电力公司神头第二发电厂副总工程师。他从班组长、车间主任、检修公司经理,到一个管理着4台500MW机组的大型火电厂副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务实的管理才能。他编写的多篇专业技术论文在省部级科技刊物上发表,在电力同行内部进行交流,多次荣获山西省朔州市和山西省电力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0.
<正>金属探测器使用者基斯·威利在康涅狄格州的树林里散步,正是在这个林子里他发现了文物手工制品几年前,基斯·威利(Keith Wille)在康涅狄格州的树林里进行金属探测时,发现了一个大约2.5英寸长的三角形黄铜,中间有一个小洞。他起初并未注意,直接把它扔进了自己的那堆破铜烂铁中。29岁的威利先生是一家野外生存培训公司的经理,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进行金属探测。  相似文献   

11.
刘益民,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特大型企业、山西省电力公司神头第二发电厂副总工程师. 他从班组长、车间主任、检修公司经理,到一个管理着4台500 MW机组的大型火电厂副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务实的管理才能.他编写的多篇专业技术论文在省部级科技刊物上发表,在电力同行内部进行交流,多次荣获山西省朔州市和山西省电力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成千上万人最喜欢的毒品是酒。酒能温暖人们的心,振作精神,但对饮之成瘾的人却是个活地狱。病人50岁,是有两个孩子的父亲,任一家高级银行经理。在一座繁华城市的郊外,他拥有一套住房,在乡村还有一所避暑别墅。他对医生说他正一天天消瘦,经常感到疲倦和阴郁,很难胜任他的银行工作。他常常在早晨四、五点钟醒而不能重新入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初,日本东京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某公司有位经理在上班的路上,接送他的小轿车为等待列车通过,停在了铁路岔道口旁.这时坐在小轿车后部座位上的经理,心情沉重地打开车门,下车并钻过道口护栏,扑向了迎面飞驰而来的列车,自杀了.在为经理守灵的晚上,一位身材矮小的中年妇女,带了一个约摸上小学三四年级的男孩前来守灵.聚集在一起的亲属和公司的职员都不知道眼前这位带着孩子的女人的来历,因而这位风韵犹存的女人特别惹人注目.当有人带着疑惑的口吻问她的身份时,却得到令人大吃一惊的回答:"我与亡故者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斯坦福大学的分子和细胞生理学家詹姆斯·纳尔逊(James Nelson)认为,聘用一位实验室经理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不用担心实验室的运营是否正常,也不用费心接受化学安全之类的检查。而凯茜·希默斯(Kathy Siemers)则是一位与纳尔逊合作多年的实验室经理,为他打理着上述这些事务,保证了实验室的日常运作。纳尔逊说:"我无法想象,没有凯茜的实验室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或是一场灾难?起码实验室不会运行得像现在这么充满乐趣。"  相似文献   

15.
望着眼前这位一米七六以上个头、潇洒豪爽并很善言谈的宝钢集团申并钢材加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我很难将他与他的身世相联系。一个出生在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山区娃子,一个长到18岁尚不知火车为啥模样的农村中学生,在14年后作为中国科学院一家著名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篇学术论文;此后仅隔二年,这位专攻陶瓷材料的博士成功转换角色,已能对中国最大的现代化企业宝钢集团下属公司的管理层干部讲授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市场化的营销策略等企业现代化管理课程。这位我以为相见恨晚的年轻人就是二次启明星计划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在人才辈出的信息技术领域有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年纪虽轻但成绩斐然,荣获很多业内大奖,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新一代移动通信创新中心系统架构部经理姚劲松。光环与荣耀的背后是姚劲松艰辛跋涉的心路历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姚劲松,了解他如何用专业和坚韧推动行业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幽默五则     
逻辑推理杨先生和他的一个盲人朋友在餐厅里。“你想喝杯牛奶吗?”杨先生问道。“什么是牛奶?”盲人问。“是一种白色的液体。”“白色又是什么呢?”“比如天鹅就是白色的。”“什么是天鹅呢?”“天鹅?就是那种脖子又长又弯的鸟。”“弯是什么意思?”“我把我的手臂弯起来,你来摸摸,就知道什么是弯了。”盲人小心地摸着他向上弯曲的手臂,然后兴奋地喊道:“我现在知道什么是牛奶了!”十个答案王经理对他的新任秘书小燕严肃地说:“每行数目至少要加过三遍后再拿给我看。”第二天,小燕走进办公室,对王经理说:“经理,我把这些数…  相似文献   

18.
瓦维洛夫     
瓦维洛夫是前苏联卓越的物理学家、物理光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研究领域极广,对各种光学现象,尤其是荧光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光学中的新方向——微光学的基础,被公认为非线性光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曾三次被授予苏联国家奖金(1943年、1946年、1951年)。瓦维洛夫于1891年3月12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里。他10岁进入商业学校念书,在学校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十分偏爱物理和化学课,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做各种试验,生平第一次作了《原子的放射性与结构》的学术报告。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阅读和藏书(他的个人藏书达到3.7万册)。 1909年,瓦维洛夫商业学校毕业后,经加试拉丁语考进了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在列别杰夫和  相似文献   

19.
消费者多年以来在购买数码相机时主要依据的就是一个数字——那就是充塞于图像传感器上的百万像素。然而,近来该行业的领军人物承认,再拼命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已毫无意义了。奥林巴斯单反相机产品规划部经理渡边晃表示,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1200万像素足够达到目的了,他的公司今后将致力于提高色彩精度和微光性能。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遇上了一件伤心事。去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但由于家里穷,父母又下岗在家,无力负担我的学费。热心的记者在媒体上报道了我的处境后,本地的一家公司找到了我,在记者、居委会主任等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公司经理承诺资助我读完中学和大学,并当场赠送了高中第一学年的学费,全家人非常高兴。可是到了这学年,这家公司就不履行诺言了。记者带着我和父亲找到经理,不料他说,由于公司效益不佳,经研究已经决定撤销对我的赠与,不再继续负担我的学费。请问,该公司的做法对吗?我现在该怎么办?读者袁爱华袁爱华同学:该公司向社会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