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文章通过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分析“玛尼堆”和“敖包”的起源。笔者认为有关这两种不同文“化象征”的起源涉及远古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蒙族文化以及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标志“着血祭敖包”的结束,也标志“着敖包”“和玛尼堆”的另外一种相互包容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敖包”和“玛尼堆”是千古传诵蒙藏民族深深友谊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相关文献,论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方式与特点。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首先从蒙古统治集团开始,以吸纳蒙古民众和输出藏区高僧等途径为主,并在当时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通过自上而下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最终使格鲁派成为蒙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卫拉特法典》是我国近代蒙古民族的草原固有法。《卫拉特法典》以藏传佛教为其立法宗旨,意在将经教政治相结合,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意识。藏传佛教的渗透与影响,缘于法律文化的传承、蒙古民族的吸纳性格及宗教意识的培育。对《卫拉特法典》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当代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摩诃葛刺是藏传佛教宗宗护法神之一,是萨迦派顶礼膜拜的对象。元代蒙古统治集团笃信藏传佛教萨迦派,以该派高僧为“国师”、“帝师”,摩诃葛刺便成为他们的保护神。有元一世、蒙古诸皇帝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宋故地多处修建的寺庙、雕塑、祀祷摩诃葛刺神。由于统治集团的极力推崇,摩诃葛刺神地位日盛,在民间也产生流传该种传说故事;元代萨迦派高僧搠思吉斡节儿用蒙文作《摩诃葛刺颂》,赞颂其威猛盛德。这些文学作品实为元代蒙  相似文献   

5.
山东筝作为全国“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山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东筝“筝如其人”,刚劲质朴,以其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别具一格的演奏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特征,奏响于古老东方的音乐圣坛。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唢呐演奏是山东鼓吹乐的主要演奏形式之一。山东鼓吹乐是我国北方鼓吹的一大支脉,也是山东民间器乐演奏的主要形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唢呐演奏形成了三大流派。以鲁南为中心的西路流派称为”平派”,主要使用”铜杆唢呐”演奏。”铜杆唢呐”由铜皮制作而成,音色饱满高亢、清脆亮丽,有金属之声,吹奏难度比木杆唢呐要大。薜城”铜杆唢呐”演奏的代表曲目有《集贤宾》、《采茶歌》、《百鸟朝凤》等。铜杆唢呐的演奏大家主要有张宗实、刘庆荣、崔怀义等。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时间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深,并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对蒙古藏传佛教的研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看都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藏传佛教主要是格鲁派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世系的形成以及蒙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 元朝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很多学者对此大都从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这一角度作出了很有见地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藏传佛教发展史的角度,通过阐述藏传佛教传入汉蒙之地及其历史特点,欲以阐明这一时期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藏传佛教中护法神和各种动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藏传佛教”与“笨”教两者的关系,提出了笨教文化的存在促进了佛教在雪域高原得以扎根与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分析"玛尼堆"和"敖包"的起源.笔者认为有关这两种不同文化"象征"的起源涉及远古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蒙族文化以及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标志着"血祭敖包"的结束,也标志着"敖包"和"玛尼堆"的另外一种相互包容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敖包"和"玛尼堆"是千古传诵蒙藏民族深深友谊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相似文献   

13.
吴葱  程静微 《甘肃科技》2005,21(11):171-178
安多藏区包括今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四川西北部及青海大部分地区,地处中原与西藏联系的交通枢纽,又称“前藏”,具有多民族共处,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为强化对安多的控制,明初除建“西蕃诸卫”、“土流参设”、茶马互市外,尊崇藏传佛教成为重要国策。为此,皇帝曾在该地区敕建大批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从兰州经永登、乐都至西宁一线更是寺院林立,现为全国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乐都瞿昙寺及永登妙因寺、显教寺、大佛寺等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14、15世纪藏传佛教寺院形制和甘青地区古建筑做法的的重要例证。例如瞿昙寺瞿昙殿(1392年)妙因寺万岁殿(1427年)、显教寺大殿(1482年),均以下檐副阶周匝成暗廊,作为右旋礼拜道,形制与西藏日喀则夏鲁寺门楼上所建重檐歇山周绕礼拜道的布敦堂类似,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本文以大规模测绘为基础,结合文献考证,初步揭示了安多藏区明初汉式藏传佛教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6年3月2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联合召开“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讨会。“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国家“211”工程项目,教育学院已经招收多届民族文化传承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的很多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都参与了这一研究工作。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化及其对人的智力、非智力方面的影响,是民族教育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是近几年教育学院教师积极探索的结果。该课题与时下人们广泛关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密切相关。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般的记录描述研究不同。以我国的蒙古族摔跤为例,不仅研究蒙古族摔跤的起源、形成、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蒙古族摔跤对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以及传递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关注蒙古族摔跤的传承方式与现状、在目前社会变迁条件下蒙古族摔跤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此外,该课题还关注国外的民族文化现象,例如苏格兰的风笛、日本的柔道等等。  相似文献   

15.
罟罟冠形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曾于13世纪建立过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史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古人服饰,其发展和变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罟罟冠”是蒙元时期蒙古人服饰的典型代表,成为贵妇们的普通帽冠。罟罟冠的形制随地区不同而异,也随贫富不同而有别。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蒙古喇嘛教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它作为蒙古民族信仰的宗教,在蒙古人精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蒙古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均有喇嘛教上层僧侣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直接掌管蒙古地区的政治权力。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喇嘛教上层僧侣来说,他们希望依靠世俗政治权力或以宗教干涉政治的手段来摆脱日益衰落的命运;二是从世俗统治者来说,他们在强调“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等原则的同时.又往往要求喇嘛教上层时时为其政治目的和活动提供帮助,因而促成了近代喇嘛教与蒙古政治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体育学的角度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表现形式中的身体活动,肯定藏传佛教文化对该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民族有多古老?成吉思汗为什么神秘?“一代天骄”是什么意思?当年的蒙古骑兵如今安在?蒙古民族发祥于何地?为什么说额尔古纳河是蒙古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在2005年“中国魅力名镇”的评选中,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只有额尔古纳市的蒙古民族发祥地——室韦镇入选?这里的风情、风景如何?过去和现在,她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蒙元初期,萨迦派、噶玛噶举派高僧先后来到河西地区,与当地的畏兀儿佛教徒有所接触。此后,元廷设立了通往西藏的驿站,便利了吐蕃高僧前往中原地区,也密切了其与河西畏兀儿的联系。同时,大批畏兀儿人陆续迁入中原地区,逐渐由信奉大乘佛教转而皈依藏传佛教,其中有的受到蒙古贵族的信赖,充当蒙古皇室与吐蕃帝师之间的译者,有的修习喇嘛教,翻译佛典,为藏传佛教的弘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清代前期,清政府通过时蒙古的特殊立法,确立了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的演变和历届中央政府时蒙古的“与内地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蒙古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