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采动煤岩联动诱冲机理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来兴平 许慧聪 单鹏飞 胡钦鑫 丁维熙 杨尚同 闫钟铭 |
| |
作者单位: | 1.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西安 710054, 中国 ; 2. 西部富油煤绿色低碳开发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54, 中国 ; 3. 西安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西安 710054, 中国 ; 4.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Glasgow, G1 1XJ, UK |
| |
摘 要: | 随着乌鲁木齐矿区急倾斜煤层的加速向深开采,采动煤岩结构畸变致诱冲击地压频发是进入深部后急倾斜煤层赋存矿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采动煤岩变形局部化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及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急倾斜采动夹持岩柱及煤层顶板的力学模型,得到了采深影响下急倾斜深部工作面重点致灾区域的力学响应行为;基于海量微震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厘清了急倾斜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动煤岩动力破坏的“时–空”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夹持岩柱-B6顶板”这个特殊的煤岩赋存结构是乌东煤矿南采区冲击致灾的源头区域。两者随采深增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局部化现象。 (2) +502水平处为夹持岩柱出现明显挤压撬动效应的临界水平,+509水平处是顶板极限破断的临界水平。岩柱与顶板的弯曲变形和能量蓄积态势均随采深增加呈非线性急速升高。深部急倾斜采动煤岩的变形局部化现象导致倾向撬压效应与走向撬压效应在空间上叠加,加剧了“夹持岩柱-B3+6煤层-B6顶板”这一“强–弱”特殊结构的能量差异化分布及应力非对称程度,导致工作面面临频发性动力灾害的威胁。(3) 提出的高能畸变区“内–外”协同改性调控技术有效缓解了采场围岩高应力集中及能量异化态势,调控后夹持岩柱及B6顶板区域平均视电阻率分别提高了430%及300%,有效保障了急倾斜煤层安全高效开发。
|
关 键 词: | 急倾斜煤岩 变形局部化 诱冲机理 冲击地压防控 |
收稿时间: | 2023-12-05 |
修稿时间: | 2024-01-07 |
|
| 点击此处可从《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