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坝玄武岩中麻粒岩捕虏体锆石Hf同位素、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研究:华北下地壳早期演化的记录 |
| |
作者姓名: | 郑建平 路凤香 余淳梅 汤华云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
| |
基金项目: | 本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072021, 40133020和40273001)、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303)资助. |
| |
摘 要: | 对汉诺坝玄武岩携带的条带状麻粒岩锆石进行了背散射、Hf同位素、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结果表明: 条带状麻粒岩为早期下地壳样品, 其成因很难用单一的过程来解释, 而是包含着地壳再熔融岩浆作用、幔源物质参与、变质分异作用和早期的下地壳拆沉作用等复杂过程信息. 岩石中除有3097~2824和2489~2447 Ma的古老年龄信息外, 80%的锆石给出1842±40 Ma的年龄值. 老年龄锆石有高的εHf值(达+18.3)和高的Hf模式年龄(2.5~2.6 Ga), 说明形成该岩石的初始物质主要来源于晚太古代的亏损地幔. 早元古代锆石的eHf值多变化于零附近; 个别有较高的εHf值(+9.2~+10.2), 表明早元古代时华北东、西部地块碰撞拼合并导致克拉通最终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物质参与.
|
关 键 词: | 麻粒岩捕虏体 锆石原位分析 Hf同位素 U-Pb定年 华北地块 下地壳演化 壳幔作用 |
收稿时间: | 2003-09-27 |
修稿时间: | 2003-11-06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