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高乌头生物碱的研究(一)
引用本文:韦璧瑜,孔宪武,赵志远,王洪诚,朱任宏.高乌头生物碱的研究(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0(1).
作者姓名:韦璧瑜  孔宪武  赵志远  王洪诚  朱任宏
作者单位:甘肃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甘肃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摘    要:对于乌头属植物的研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记载乌头植物的母根(主根)名乌头,附乌头而生的名附子。陶宏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历代本草根据乌头类植物块根的母根、子根、支根等形状与生长、采集时期的不同分为侧子、乌喙、附子、乌头、天雄等五种名称;又因其性辛温有大毒列入毒草类,经炮制后用治诸风半身不遂、除寒冷、暖脾胃等。约在17世纪就有人提取其有毒成份名为“射网膏”,猎人用为制毒箭。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对于乌头的研究工作亦逐步深入,尤其是在生物碱方面,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种乌头类生物碱被发现,有些已为人类所利用。我国近二十年来对12种乌头属植物进行了研究,分得30余种生物碱,如北草乌碱、紫草乌碱甲,宣乌碱及一枝蒿丙素、滇乌碱等的分子结构亦已阐明。本文所述的乌头采于兰州地区七道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