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焦虑的脑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引用本文:罗跃嘉,秦绍正,朱英杰,李占江,张治国,金增亮,徐鹏飞.焦虑的脑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J].科学通报,2023(35):4793-4806.
作者姓名:罗跃嘉  秦绍正  朱英杰  李占江  张治国  金增亮  徐鹏飞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3. 康复大学(筹)神经心理康复研究所;4.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7. 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8.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20103009,32130045,323711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53);
摘    要:焦虑障碍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也是全球第六大致残原因.如何建立精准有效的个体化预防-诊断-治疗体系,成为当前亟须攻克的难题.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惊恐障碍(PD)和社交焦虑障碍(SAD)的亚型;其发病机制和分型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临床焦虑障碍和亚临床焦虑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本团队的研究进展,重点从神经认知机制的理论模型和临床应用方面寻求新的见解和研究线索.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杏仁核和脑岛中心神经模型,以及静态脑网络模型,我们提出了动态焦虑脑网络模型:强调突显网络、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感知网络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这是情绪和认知控制交互作用的基础;网络间的神经振荡负责资源转换和信号同步;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特别是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通过神经递质调节上述过程.本文还总结了焦虑的诊断和预测指标,包括遗传特征、认知特征和神经生物标志物,特别强调了特异频段的神经振荡模式,以及动态脑网络连接,以预测个体化焦虑症状和其他精神疾病.通过在体脑成像、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单细胞组学等技术,全面精准解析焦虑障碍的多维度发病机制,揭示国家一类创新药物GW1...

关 键 词:焦虑  动态脑网络模型  诊断标记  个性化预测  精准干预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