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探讨 |
| |
作者姓名: | 李泽 刘韬 李亭亭 汪正祥 雷耘 彭宗林 |
| |
作者单位: | 1.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武汉 430062; 2.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62;3.湖北省生物资源绿色转化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 430062; 4.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5.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 宣恩 445500 |
| |
摘 要: | 以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QZMS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岩性特征与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探讨了鄂西南山地13 000 cal. a BP以来的沉积环境变迁.研究结果显示:QZMS钻孔沉积物粒度组成主要以细粉砂和中粉砂为主,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单峰分布,由下至上,峰度由宽到窄,偏度从近于对称到正偏,揭示了搬运动力和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 12.9~11.6 cal. ka BP,气候波动频率高,但幅度较小,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2) 11.6~10.2 cal. ka BP为晚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过渡阶段,水动力条件持续较弱,环境相对稳定;3) 10.2~7.7 cal. ka BP早全新世,气候变得暖湿,水动力条件较前一阶段有所增强,泥炭藓湿地开始形成;4) 7.7~2.0 cal. ka BP气候暖湿,水动力条件达到最强,峰度和偏度波动频率低,但幅度增大,为沼泽湿地环境.研究表明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沉积物的粒度粗细与区域内水文条件和物源的变化密切相关,借助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可反演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揭示泥炭藓湿地发育形成的过程,为该地区泥炭藓湿地的保护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关 键 词: | 鄂西 泥炭藓湿地 粒度 沉积环境 古环境意义 |
收稿时间: | 2017-10-09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