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
引用本文:潘方杰,王宏志,冯 兵,宋明洁,陈 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3):442-452.
作者姓名:潘方杰  王宏志  冯 兵  宋明洁  陈 安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205;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9;宜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社科基金项目
摘    要: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2000年—2015年的NDVI数据,借助于偏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地形差异修正指数模型等方法,对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 2000年—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出小幅度的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2%;高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等级面积合计占研究区总面积80%以上.2) 研究期内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异程度总体上稳定,植被稳定型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84%,植被改善型面积大于植被退化型,其占比分别为13.07%和4.08%,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3) 随着高程的升高植被退化型先减小后增加,在大于1 250 m的高程内为主导类型;植被稳定型先缓慢增加后逐步减少,在500~1 750 m高程内优势明显;而植被改善型呈不断减少趋势,仅在小于500 m高程内呈优势分布.坡度对植被退化型分布的影响较大,在0°~15°范围内优势程度最明显,当坡度大于25°时植被稳定型和改善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势分布.不同坡向上植被变化显著,随着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植被改善型分布增加,而植被稳定型分布减少.该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植被覆盖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  像元二分模型  地形因子  长阳县
收稿时间:2021-06-16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