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切方边坡悬臂桩土拱效应形成与失效机制数值模拟
引用本文:吕振利,孙金山,左昌群,王梓懿.切方边坡悬臂桩土拱效应形成与失效机制数值模拟[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7-106.
作者姓名:吕振利  孙金山  左昌群  王梓懿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19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J01220);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FFB06502)
摘    要:为了分析切方边坡悬臂桩受力特征,运用二维颗粒流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桩间土拱形成的过程及其破坏机制。依据桩后土体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变形特征,揭示了桩后土拱形成过程的3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土体应力分布和变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抗滑桩土拱的形成机制主要依赖于土体微元的荷载传递过程;土拱效应的形成过程受桩土相对位移的控制,且受桩间距的影响较大,而受土体参数的影响较小;抗滑桩土拱效应失效过程的数值模拟显示,土拱失效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且该过程受贴近桩体的土体的渐进破坏控制。土体强度和桩间距对桩后土体的荷载-位移曲线影响都较为显著。桩距相同时,随着土体强度的提高,桩后土体的极限荷载也越高,但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量却较接近,同时软弱土体土拱效应的失效以"绕流"模式为主,而强度较高土体的土拱效应失效以"滑塌"模式为主;抗滑桩间距越小,桩后土体的峰值土压力越高,所对应的桩土相对位移越大。

关 键 词:岩土工程  边坡  抗滑桩  土拱效应  颗粒流法  数值模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