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首都圈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与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
引用本文:黄金莉,赵大鹏.首都圈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与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J].科学通报,2005,50(4):348-355.
作者姓名:黄金莉  赵大鹏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松山,790,日本
基金项目:本工作受地震科学联合基金(103076)和科学技术部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前期专项项目(2002CCD01700)资助.
摘    要:利用首都圈密集数字地震台网123个台站记录的2973个区域地震48750个精确P波到时数据, 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详细的三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其空间分辨率在水平方向为25~50 km, 在深度方向为4~17 km. 该模型提供了区域地质结构和复杂地壳构造的新信息. 华北平原、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内展现出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在上地壳层位上, 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 隆凹相间的华北盆地呈现出地震波速度快慢交替的东北-西南向异常带, 速度异常方向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的走向相同; 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 在速度图上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 而分布在山间的第四纪沉积盆地显示出小范围的低速异常. 多数大地震(M≥6.0级, 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0级地震)都发生在高速块体的边侧, 而在这些强震的下面存在明显的低速和高导岩层. 我们认为这与1995年日本神户7.2级地震和2001年印度普杰(Bhuj)7.8级地震的情况类似. 这些低速和高导异常与流体有关, 下地壳中的流体容易引起中上地壳中发震层的弱化, 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 从而发生大震.

关 键 词:首都圈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P波速度  强震的孕育  低速层  流体
收稿时间:2004-04-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