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50年我国低碳能源系统的形态、特征描绘和敏感性分析
作者姓名:麻林巍  袁园  李政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国家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基金项目:李政,教授,E-mail:lz-dte@tsinghua.edu.cn
摘    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加速我国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为促进全社会的协同行动,需要一个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清晰、完整图景来提供前瞻性引导。而目前,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敏感性因素尚研究不足。该文发展了一套能源-物质流耦合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了2050年低碳能源系统的计量基础,描绘了其整体能源流向和二氧化碳排放源、汇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效率一旦发生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低碳能源系统可能将呈现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和发电结构以及高比例终端电力占比等基本形态,并可能具有电力部门负排放、工业部门排放最大等基本碳排放特征。该系统的碳排放总量对工业部门的电力占比和化石能源发电的效率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风电占比提高、更多煤电安装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及化石能源发电的余热利用等。为此,该文建议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终端直接利用,加速电力部门低碳进程,加强探索难减排部门的低碳路径和非化石非电利用,以及大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来保障多能互补。

关 键 词:低碳能源系统  能源消费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物质流耦合分析  敏感性分析  
点击此处可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