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
引用本文:孟祥凤,吴德星,胡瑞金,兰健.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J].科学通报,2004,49(15):1547-1555.
作者姓名:孟祥凤  吴德星  胡瑞金  兰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03
基金项目:本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136010,40306004)、科学技术部项目(2001CCB00500)、中国博士后基金(2003033509)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30412004)资助.
摘    要:基于最新SODA资料研究了印度尼西亚贯通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体积和热量输运的年代际变化, 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ITF体积输运年代际变化主要产生在714 m以浅, 热量输运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在450 m以浅. Davao南侧、新几内亚岛北侧和澳洲西北侧海域不同深度以上垂向积分海水压力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 澳洲西北侧与Java岛南侧海域的垂直积分压力差与ITF体积输运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最好的对应关系. 基于绕岛环流理论分析了年代际尺度上太平洋风应力与ITF体积输运的关系, 指出澳大利亚南端纬线上和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应力积分是ITF年代际变化的主要贡献者, 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应力积分决定了ITF年代际变化的相位. 上述结果说明热带海区的大气强迫和海洋调整过程均对ITF年代际变化有重要的贡献.

关 键 词:印度尼西亚贯通流  年代际变化  机制
收稿时间:2003-12-11
修稿时间:2004-06-0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