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功能性状对比研究 |
| |
作者姓名: | 苑晓霞 刘润红 盘远方 郑沁然 姜勇 |
| |
作者单位: |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
| |
基金项目: | 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062),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602254)和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YCSW2017079)资助。 |
| |
摘 要: |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够客观表达植物对不同生长环境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功能性状在营养性状(生长型、生活习性、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厚度、叶组织密度)和生理性状(叶绿素含量)上的差异,探究喀斯特石山植被对不同坡向微气候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阴坡的灌木和耐阴物种数多于阳坡,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为阴坡大于阳坡;阳坡的乔木物种数多于阴坡,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的群落加权平均值也均为阳坡大于阴坡。植物营养性状(叶片厚度和叶组织密度)为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植物群落差异显著的主要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喀斯特石山灌丛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植被的筛选效应。
|
关 键 词: | 喀斯特石山 植物功能性状 坡向 营养性状 生理性状 适应策略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科学院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科学院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