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尔科夫链的裂缝期次研究——以重庆天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露头为例 |
| |
作者姓名: | 袁帅 胡明 李瑞 王豪 胡峰 |
| |
作者单位: |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5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成都610213 |
| |
基金项目: |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 |
摘 要: | 为寻找一种经济又有效的裂缝期次定量划分方法,本文以重庆天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层为例,对构造裂缝形成期次的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大量野外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以基于概率统计学的马尔科夫链为方法,进行了转移频数统计、马尔科夫性质检验、随机值计算、残差矩阵分析,得出研究区的裂缝发育期次主要为三期:第一期裂缝为近东西向,第二期裂缝为北西西-南东东向,第三期裂缝为北北东向-南南东向;结合基于地球化学的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取对应期次的裂缝充填物进行实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佐证,结果发现其同位素值主要散落在三个区域:第一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8.58‰,δ13C平均值为3.32‰,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864m,形成温度为130℃;第二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7.16‰,δ13C平均值为3.79‰,形成时平均埋深为3084m,形成温度为107℃;第三期裂缝充填物δ18O平均值为-5.18‰,δ13C平均值为3.70‰,形成时平均埋深为2147m,形成温度为79℃。综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史以及埋藏史分析认为: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早期,第二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第三期裂缝形成于喜山早期。实验结果成功验证了马尔科夫链的分析,因此马尔科夫链为一种可行的裂缝期次研究方法。
|
关 键 词: | 天府地区 长兴组 裂缝期次 充填物 碳氧同位素 马尔科夫链 |
收稿时间: | 2019-06-13 |
修稿时间: | 2019-08-28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