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重庆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特征及成因
引用本文:程明,时志强,王湘君,王艳艳,金鑫,段雄,崔磊.重庆地区早三叠世蠕虫状灰岩特征及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47-355.
作者姓名:程明  时志强  王湘君  王艳艳  金鑫  段雄  崔磊
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2082;41272131)
摘    要:重庆地区早三叠世沉积中广泛发育一种"错时相"灰岩———蠕虫状灰岩。通过对重庆地区十余条典型剖面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进行野外观察、采样及室内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由形似蠕虫的"蠕体"和浅色基质组成,其中蠕体形态多样,常呈条带状、粒状、不规则状发育于基质中,蠕体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质量分数高达95%以上),基质中相对含有较多黏土,但方解石的质量分数依然可达到85%~90%。蠕虫状灰岩中几乎见不到大的生物化石,镜下可观察到黄铁矿颗粒及藻类痕迹。按形态可将蠕虫状灰岩分为顺层线纹状、断续点状和异形杂乱状3类,其形成主要和菌藻类活动有关,并且在其形成过程中风暴作用影响明显,后生动物(如腕足、腹足及双壳类)的扰动会抑制蠕虫状灰岩的发育,因此蠕虫状灰岩的成因是(低等)生物与水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特提斯洋海水温度高,大气CO2含量极高而O2含量却极低,相应的古海洋是停滞的、缺氧的并且伴随有频繁的风暴,这些都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关 键 词:蠕虫状灰岩  早三叠世  风暴作用  特提斯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