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高家山生物群中的黄铁矿化作用
引用本文:蔡耀平,华洪.高家山生物群中的黄铁矿化作用[J].科学通报,2006,51(20):2404-2409.
作者姓名:蔡耀平  华洪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
基金项目:致谢 对李朋同学在SEM测试和制图、绘图中的许多帮助,张兴亮老师解答的疑问和提供建议以及特邀编辑、评审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272013,4057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33201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G2000077700)、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批准号:2993CB716805)、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批准号:03JK096)和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基地创新基金(批准号:XDCX04-02)联合资助.
摘    要:晚震旦世的高家山生物群是一个以大量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的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 在黄铁矿化软躯体化石产地极其稀少, 尤其是前寒武纪几乎还没有相似化石记录的情况下, 对其黄铁矿化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和独特的意义. 早期黄铁矿化作用在高家山生物群化石保存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而2个主要因素保证了化石的成功保存, 即生物体的快速埋藏和快速矿化. 前者由长期的风暴沉积控制, 后者依赖于沉积物中充足的可利用性铁的供应. Conotubu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资料表明, 管体有两种不同程度的保存方式. 一种属于矿化较早的管体, 完整地保存了管壁和管腔部分, 但没有保存精细结构. 另一种属于矿化较晚的管体, 部分地保存了管腔和完整的管壁. 莓球状黄铁矿的粒径统计反映了它们保存于2个含氧量截然不同的环境.

关 键 词:埋藏学  软躯体化石  黄铁矿化作用  新元古代末期  Conotubus  陕南
收稿时间:2006-04-18
修稿时间:2006-04-182006-05-3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