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
| |
作者姓名: | 汪得凯 刘合芹 李克磊 李素娟 陶跃之 |
| |
作者单位: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分子育种中心,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分子育种中心,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分子育种中心,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分子育种中心,杭州,3100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分子育种中心,杭州,31002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6AA10A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30600349)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Y306149)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从粳稻品种“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个窄叶突变体. 突变体表现为植株矮化、生育期延迟、叶片变窄及内卷和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 窄叶突变体的剑叶在饱和光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 在灌浆期剑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明显低于野生型. 遗传学分析表明, 该窄叶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通过对突变体T1代和T2后代的分子检测发现, 该突变体表型非T-DNA插入引起. 利用籼粳杂交F2群体对突变体位点进行了基因定位, 将其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上SSR标记RM7018和RM3331之间. 与经典的形态标记nal3(cul3)位于相同染色体区段, 故将该突变体暂定名为nal3(t). 随后, 利用已公布的水稻序列和SSR标记, 开发了6对新的STS标记, 进一步将窄叶基因nal3(t)定位在NS10和RH12-8之间, 遗传距离分别为0.58和0.26 cM, 物理距离约136 kb, 为进一步克隆nal3(t)打下了基础.
|
关 键 词: | 水稻(Oryza.mtiva L.) 窄叶基因 分子标记 物理图谱 |
收稿时间: | 2008-10-19 |
修稿时间: | 2008-12-22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