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
作者姓名:王晓明  陈军斌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井及储层渗流与岩石力学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井及储层渗流与岩石力学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学院,西安 71006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陆相页岩井周天然裂隙力学活动性评价方法基础研究”项目(编号:518742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细-宏观力学的页岩储层脆性破坏机理研究”(51674197)。第一作者:王晓明(1990-),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201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非常规油气渗流及产能评价研究。通讯地址:(710065)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电话:18392177016。E-mailwxm18392177016@sina.com通讯作者:陈军斌(1963-),男,汉族,陕西省宝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油气渗流及提高采收率技术。(710065)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电话:13636701273。E-mailjbchen@xsyu.edu.cn ,2,陈军斌1,2*
摘    要:针对人工裂缝宽度是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评价气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参数,为研究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基质—裂缝系统双重介质气体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页岩气在储层渗流过程中的压力进行求解,揭示在定产量条件下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人工裂缝宽度对储层压力及井底压力的影响及其渗流规律,并优化人工裂缝宽度。结果表明:人工裂缝宽度对储层压力影响较小,增加人工裂缝宽度,基质和裂缝系统的压降未产生明显差异,但提高了压力波及范围。当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页岩气的泄气面积最大,基质系统吸附气解吸量最大,压力波及范围最广且传播到井底的速度最快,气体渗流效果最佳;人工裂缝宽度增加对井底压力影响较小,但井底压力有小幅上升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减慢。当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井底压力最高,基质向裂缝方向压力波传播速度最快,基质系统吸附气解吸量最大,裂缝与基质沟通效果最优。综上,在裂缝宽度研究范围内,人工裂缝宽度为7 mm时为最优裂缝宽度。因此,压裂时应充分考虑人工裂缝宽度对页岩气渗流规律的影响,通过储层压力展布及井底压力变化有效指导压裂开采。

关 键 词:人工裂缝宽度  页岩气  双重介质  井底压力  储层压力  渗流规律
收稿时间:2019-02-26
修稿时间:2019-07-0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