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臭椿(樗树)——我国人民是怎样从实践中认识它的
作者姓名:戴蕃瑨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摘    要:
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作者试图应用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哲学原理,解释我国古代人民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过程,最先选中的植物是樗树,俗名臭椿。 臭椿是我国古代原产于华北的落叶乔木,经古代人民应用到生活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雅尔》、《庄子》等书,表明初先不过用作薪材,次乃作为药物,其间虽有人企图用作建筑、器具的木材,却使人失望,作为不中用被抛弃了。作药用的时间最久,唐代编入国家药典的新修本草(今称唐本草),以后相沿,都编进本草学书里。积时一千多年,在实践过程中,古代人民用之于医药,扩大了疗效;经过长期观察,已能识别花与树的雌雄性别。由于华北地域辽阔,生境不一,从对环境的适应而创造出田樗、山栲等地方别称,以示区别。所有这一切,表明从实践中加深了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初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不限于一时一地,甚至于不限于一个国家的人民。臭椿现已成为园林观赏,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的树种。在森林科学中,它是盐碱地、沙滩优良树木之一。经过林产加工,臭椿的木纤维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用臭椿叶饲养野蚕,可以制成樗茧紬。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已逐步进入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还相互制约,对于臭椿作者曾举了一个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