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沙尘暴颗粒物表面的元素存在形态和组成
引用本文: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薛华欣.沙尘暴颗粒物表面的元素存在形态和组成[J].科学通报,2004,49(24):2544-2550.
作者姓名:张兴赢  庄国顺  陈建民  薛华欣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2. 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中心/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3.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本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29837190, 20077004, 30230310)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8991002, 8041003).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和Swed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gency (SIDA)予以部分资助.
摘    要:对北京沙尘暴期间和北京及沙尘暴源区内蒙古多伦地区常日气溶胶颗粒物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元素化学形态表征. 颗粒物表面铁主要以氧化物、硫酸盐、硅酸盐、FeOOH的形式存在, 还有部分附着、粘附在SiO2, Al2O3颗粒上. 颗粒物表面的硫主要以硫酸盐存在. Al, Si主要以Al2O3, SiO2的形态存在. 最重要的发现是在沙尘暴高峰过后的当天夜里和第二天, 颗粒物表面以二价铁形式存在的FeS和FeSO4高达44.3%和45.6%, 而以三价铁形式存在的Fe2(SO4)3由沙尘暴高峰期间的67.1%降为49.5%和48.0%. S和Fe在颗粒物表面都相对富集. 沙尘暴颗粒物整体样品中的Fe(Ⅱ)占总铁的1.3%~5.3%. 这些数据提供了气溶胶长距离传输中铁-硫耦合机制的重要证据, 进一步证实了沙尘暴对全球环境变化可能的重要影响.

关 键 词:沙尘暴  X射线光电子能谱  气溶胶颗粒物  元素表面形态  铁硫耦合
收稿时间:2004-06-25
修稿时间:2004-11-09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