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热液管状蠕虫的早期矿化机制及微生物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引用本文:彭晓彤,周怀阳,唐松,姚会强,蒋磊,吴自军.热液管状蠕虫的早期矿化机制及微生物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07,52(23):2759-2767.
作者姓名:彭晓彤  周怀阳  唐松  姚会强  蒋磊  吴自军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03004.40473032,40532011)资助项目
摘    要:热液喷口动物群是现代海底热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依赖于热液无机环境生存, 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并可参与现代热液点的成矿过程. 热液喷口动物群(特别是Vestimentiferan和Polychaete管状蠕虫)矿化后的产物常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于各时代的地质体中. 开展热液大型动物的早期矿化过程研究, 对于理解热液环境中矿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地质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胡安·德富卡洋脊热液场中采集的管状蠕虫Vestimentiferan Ridgeia piscesae为对象, 对它的早期生物矿化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大量的丝状微生物不均匀地分布在Ridgeia piscesae管状蠕虫的内壁表面和壁内空隙层中, 并在一些部位形成微生物薄层. 微生物细胞表面和降解后的产物在管状蠕虫矿化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矿化程度较低的管状蠕虫管壁, 普遍发现有半透明的含硫有机质薄层和球粒状颗粒硫的存在. 这种含硫有机薄层的降解产物在管状蠕虫早期矿化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同样不容忽视. 微区化学分析表明, 管状蠕虫管壁对成矿元素的富集具有选择性, 主要从周围热液环境中富集Fe, P, Ca和Si等元素, Fe与P, Ca和Si等元素具有共变关系. 由于S主要来源于管状蠕虫组织体中共生微生物对H2S的生物氧化的作用, 它可作为研究管状蠕虫管壁矿化过程的一种很好的生物标志物. 根据不同矿化程度管状蠕虫的矿化特征, 提出管状蠕虫的早期矿化过程主要受微生物诱导生物矿化作用和管壁降解生物矿化作用控制.

关 键 词:生物矿化    管状蠕虫    热液    微生物    Ridgeia  piscesae
收稿时间:2007-03-27
修稿时间:2007-09-1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