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品》和《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及“身份认同”探析 |
| |
作者姓名: | 黄丽平 |
| |
作者单位: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
| |
摘 要: |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阅读,透视摆脱奴隶制的非裔美国年轻一代,在对立与错位的多元文化和伤痛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精神危机,解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混沌状态,探寻黑人身份认同的正确认知。
|
关 键 词: | 《日常用品》 《所罗门之歌》 互文性 身份认同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