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橄榄岩包体结构和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以吉林汪清为例
引用本文:徐义刚.橄榄岩包体结构和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以吉林汪清为例[J].科学通报,1997(18).
作者姓名:徐义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51064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联合资助项目
摘    要:橄榄岩包体的结构反映了上地幔的变形历史,其地球化学组成则记录了地幔所经历的亏损和富集过程以及亚固相再平衡过程,而已有的工作通常只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事实上,上地幔的各种地质作用是橄榄岩结构和化学组成之间形成特殊关系的控制因素.因此,综合考察橄榄岩结构和地球化学性质能更好地剖析和反演上地慢的演化历史.为此,我们对产于吉林汪清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橄榄岩包体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包体结构类型包括原生粗粒结构(颗粒直径>4mm)、介于粗粒和残斑结构之间的过渡型结构以及等粒变晶结构(约1mm).工作中首先随机挑出20个样品进行了详细的电子探针分析,然后再对其中的10个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成分、单斜辉石稀土元素(REE)含量和Sr-Nd同位素分析.表1列出了所分析样品的主要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关 键 词:橄榄岩包体  结构  地球化学  吉林汪清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