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酚类化合物非单调剂量-效应毒理学机制的QSAR研究
引用本文:高常安,张爱茜,蔺远,尹大强,王连生.酚类化合物非单调剂量-效应毒理学机制的QSAR研究[J].科学通报,2009,54(2):161-170.
作者姓名:高常安  张爱茜  蔺远  尹大强  王连生
作者单位:①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南京 210093; 
②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20777035, 20377022)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7AA06Z416, 2006AA06Z424)资助项目
摘    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独特的非单调剂量-效应曲线, 无法简单地以半数影响(致死)剂量(浓度)这一单一数值指标来表征其生物活性, 如何处理非单调剂量-效应曲线下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是目前环境科学乃至生命科学一个充满挑战的未知领域. 研究发现, 双酚A等9种酚类化合物影响鲫鱼体外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实验呈现特殊倒U型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 为探索其可能的生化机制, 同源模建了芳烃受体配体结合区的结构, 通过分子对接分别模拟分析了这9种酚类化合物和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一种芳烃受体相似蛋白、模建芳烃受体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的结合能以及作用模式, 利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计算了酚类化合物的分子描述符, 分别建立了低剂量和高剂量范围内化合物性质与决定性生物活性指标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发现非单调剂量效应曲线的形成源于高低剂量效应机制的差异, 在低剂量时雌激素受体的介导起主要作用, 促进淋巴细胞增殖, 而在高剂量时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急性毒性机制, 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增殖, 不同的剂量范围分别由不同的毒理学机制占主导地位.

关 键 词:酚类化合物  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  毒性机制  受体介导  同源模建  QSAR
收稿时间:2008-07-27
修稿时间:2008-11-2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