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三峡ADP流速剖面特征及其水文地貌环境意义分析
引用本文:陈静,陈中原,徐開钦,韦桃源,李茂田,王张华,渡边正孝.长江三峡ADP流速剖面特征及其水文地貌环境意义分析[J].科学通报,2005,50(5):464-468.
作者姓名:陈静  陈中原  徐開钦  韦桃源  李茂田  王张华  渡边正孝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筑波,日本;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基金项目:本工作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341009)、APN/START项目(编号: 2003-12)以及日本环境部流域综合管理国际合作基金的资助.
摘    要:2002年5月21日至6月2日间, 利用ADP等仪器对重庆至宜昌段三峡河床进行了纵剖面流速及地形的测试. 工作期间的流量小于15000 m3/s. 结果表明重庆至万县段流速与河宽成正比, 最高流速达3.0~4.0 m/s, 一般出现在河宽大于1000 m, 水深小于20 m, 由巨砾和卵石滩组成的碛滩部位, 过水断面面积很小. 相反, 低流速出现在水深较大的河床部位, 河宽小于500 m, 河谷呈准“U”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大. 万县往下至奉节河段, 最大流速基本都出现在水深大于50 m的峡谷河床部位, 流速大于上部碛滩河段, 河宽较小(小于600米), 河床呈“V”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小. 奉节至秭归河段, 水深大的部位, 河宽小(小于500 m), 河床呈“W”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大, 流速变小. 研究表明过水断面控制着流速分布. 秭归~葛洲坝之间出现缓流区(包括西陵峡), 流速小于1.0 m/s, 为葛洲坝建坝后效应. 另 外, 葛洲坝建坝25年来河床明显淤积, 库区河床淤积抬高达20 m, 并且出现水面壅水现象, 向上游可延伸150 km. 坝下底床出现15~20 m的冲刷现象.

关 键 词:ADP流速剖面  葛洲坝  水文地貌  三峡河谷  长江上游
收稿时间:2004-06-03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