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旅游减贫背景下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治理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作者姓名:吴炆佳  孙九霞
作者单位:1.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 广州 5130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2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6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A151501164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AH016
摘    要: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为案例,将旅游减贫视为一种治理途径,分析并回溯遗产地3种旅游减贫计划实施的机制与过程,力图呈现并比较旅游减贫带来的乡村遗产地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旅游减贫是遗产地治理的一种形式,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社会响应以及治理过程中生产出并由话语、知识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了稳固的结构,多元主体在遗产地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状态。第二,遗产地治理按照主体的治理理性和遗产旅游产业角色的不同,可分为工具型、对象型和共轭型。第三,遗产地治理呈现文化权力“再中心化”的趋势,政府在场和第三方监督是保证权威治理体系下遗产地治理效能的核心。结合“世界遗产文化”与乡土文化,使用遗产地能够接受的治理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治理的效能。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旅游减贫   遗产地治理   红河哈尼梯田
收稿时间:2021-06-09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