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石刀功能分析:来自石刀表层残留物的植物微体遗存证据
引用本文:马志坤,李泉,郇秀佳,杨晓燕,郑景云,叶茂林.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石刀功能分析:来自石刀表层残留物的植物微体遗存证据[J].科学通报,2014(13):1242-1248.
作者姓名:马志坤  李泉  郇秀佳  杨晓燕  郑景云  叶茂林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401,4137121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603,XDA051304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2012QY003)资助
摘    要: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刀的功能,众说纷纭.随着植物微体遗存提取与鉴定等技术的进步,石刀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和植硅体组合能够为其功能研究提供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文对距今4 ka左右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4件石刀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残留物中可鉴定的278颗淀粉粒包含了约65.1%来自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茎秆部位及约3.6%来自大麦属(Hordeum)和小麦属(Triticum)植物茎秆部位的淀粉粒类型;在可鉴定的361粒植硅体中,包含了约96%来自于黍亚科(Panicoideae)等植物茎叶的类型.来自茎秆的淀粉粒和来自茎叶的植硅体证据表明,喇家遗址石刀主要功能之一为收割粟、黍、大麦属和小麦属植物.同时,极少量(~3.4%)食用豆类和根茎类淀粉粒的发现说明石刀也可能用于处理豆类和刮削或切割块根块茎植物.

关 键 词:石刀功能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分析  喇家遗址  青海民和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