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流-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对烃类运散的指示
引用本文:马艳萍,刘池洋,司维柳,吴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流-岩相互作用的岩石学记录对烃类运散的指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作者姓名:马艳萍  刘池洋  司维柳  吴俊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天然气事业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02042,908140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
摘    要: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观察、显微岩石学鉴定、全岩主要元素分析,揭示了漂白蚀变岩石的岩石学判识标志。结合蚀变岩石及围岩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有机质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漂白蚀变岩石形成的流体环境,这些特征反过来又对研究区烃类的运移及散失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漂白蚀变砂岩与红色原岩相伴而生,其颜色变化趋势、裂隙铁质充填特征、显微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曾经历过化学还原性流体作用。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其δ13C较轻,大部分小于-10‰,指示存在有机碳源供给;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主要以气态烃及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分主要为CO2和CH4,表明研究区经历过天然气作用;漂白砂岩及围岩有机质抽提特征显示,有机质成熟度高,而研究区煤系Ro小于0.5%,成熟度低,显然不是来自本地;盆地东北部天然气逸散表明,其与研究区延安组顶部漂白蚀变砂岩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漂白蚀变砂岩形成是上古生界天然气逸散后与近地表围岩发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对厘定近地表烃类运散、特别是天然气的逸散提供了新的判识方法,可作为指示油气运散的间接标志。

关 键 词: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组  流-岩作用  岩石学记录  烃类运散

Indication of petrologic records of fluid-rock interaction to migration and escaping of hydrocarbons in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