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辫状河心滩内部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引用本文:杨少春,赵晓东,钟思瑛,刘金华,魏晓晴,李媛媛,刘桓.辫状河心滩内部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66-1074.
作者姓名:杨少春  赵晓东  钟思瑛  刘金华  魏晓晴  李媛媛  刘桓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工程技术系;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井下作业公司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9-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3CX06013A)~~
摘    要:辫状河心滩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储层之一,注水开发会影响并改变心滩内部剩余油分布形式,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心滩内部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以江苏真武油田三垛组一段6砂组辫状河心滩为例,利用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和测井曲线资料,结合现代沉积考察,平面上将心滩分为滩头、滩尾、滩翼和滩中等4个部分,垂向上将心滩序列划分出垂向加积体、落淤层、侧向加积体、垂向加积面和侧向加积面等5种结构,认为"三体两面"为心滩垂向序列的典型内部结构,落淤层和侧积体是影响心滩内部存在较强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其中,落淤层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物性等3种类型,是心滩内部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侧积体与围岩性质差异较大,侧积体的存在加剧心滩内部的非均质性。心滩内部非均质性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落淤层发育的滩尾、滩中和侧积体发育的滩翼剩余油较为富集,而注采井和落淤层的匹配程度对剩余油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建议注水井应该分布在心滩的滩头位置,而采油井应在心滩的滩尾、滩中和滩翼位置。

关 键 词:真武油田  心滩  内部结构  非均质性  剩余油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