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引用本文:庄国顺,郭敬华,袁蕙,赵承易.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1,46(3):191-197.
作者姓名:庄国顺  郭敬华  袁蕙  赵承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2983719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 899100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项
摘    要:沙尘暴期间总颗粒物高达约6000μg.m^-3,比平日高近30倍,主要污染源元素As,Sb,Se的富集系数比平日更高,主要污染不仅来自于北京局部地区,而且来自于其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区域污染源,污染源元素Pb,Zn,Cd,Cu相比于平日富集系数下降,主要来源于北京地区自身Al,Fe,Sc,Mn,Na,Ni,Cr,V,Co等9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均接近于1,主要来自于地壳源。S在沙尘暴中含量高达10μg.m^-3,比平常高出4倍,主要来源于长期传输过程中由气体到气溶胶的转化。沙尘暴饮食包含有大量的细粒子,粒径小于2.1和9.0μm的部分分别占总量的16.1%和76.9%,值得注意的是在沙尘暴中检测出Fe(Ⅱ),Fe(Ⅱ)为大洋表层水带去可供生物吸收的营养元素Fe,从而导致表层生物二甲基硫排放的增加,大气中的铁和硫的相互耦合及其正反馈过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 键 词:沙尘暴  气溶胶  颗粒物  污染源  转化机制  2000年  全球气候变化  组成  来源  粒径分布
收稿时间:2000-07-25
修稿时间:2000-11-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