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引用本文:钱诚,严中伟,符淙斌.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J].科学通报,2011(35).
作者姓名:钱诚  严中伟  符淙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952000,2009CB42140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90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5039,40810059003)资助项目
摘    要: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技术——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方法,基于1960~2008年中国549站近地面气温观测的均一化序列,确定了全国平均温度的二十四个气候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分析了各节气平均温度及其在季节循环中的时间节点的演变趋势.全国平均而言,小寒、大寒天气减少,近10年(1998~2007年)达到大寒的天数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56.8%;大暑天气增多,近10年达到大暑的天数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81.4%;季节性升温阶段的气候节气显著提前6d以上,其中雨水节气提前最多,达15d;而季节性降温阶段的气候节气则都显著推迟5~6d.这主要是由于在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抬升所致,但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季位相者的增温趋势普遍大于位于秋季位相者.其中雨水、立春、惊蛰节气的增温最快,全国平均在1961~2007年间分别增暖了2.43,2.37和2.21℃.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4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在全国各地普遍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著提前,分别达12~16,4~8,4~8和8~12d.这些定量化的节气气候变化分析结果,可为适应气候变化、适时调整相应农事活动和节能措施等提供决策依据.

关 键 词:二十四节气  气候变化  EEMD  人类适应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