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行为与习性的观察
引用本文:唐大由,梁启燊,刘素孋.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行为与习性的观察[J].暨南大学学报,1985(1).
作者姓名:唐大由  梁启燊  刘素孋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生物学系,暨南大学生物学系,暨南大学生物学系
摘    要:蛤蚧原生活于石灰岩的缝隙中,但把它移到花岗岩人工缝隙里亦能定居、生长、发育和繁殖。对栖息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蛤蚧从霜降(约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时开始进入冬眠,到翌年惊蛰(约三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5℃时开始出蛰,冬眠期约110天;它们是昼伏夜出动物,平常每天的活动时间约在19~23时,阴雨天则白天也出来活动,似与饥饿有关;蛤蚧是肉食性动物,它的食谱主要是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主要为金龟(虫甲)科,步行虫科、蝗科、螽蟖科、蜚蠊科、蝼蛄科,多种蛾类如螟蛾科、夜蛾科,及白蚁等农林业害虫。其中尤以鞘翅目昆虫最多。此外,还吃蜘蛛、小蜗牛及自己蜕下的角质皮。投喂地鳖、稻蝗、横斑蜥虎、南方草蜥及小家鼠的乳鼠等都吞食。全部食饵都必须在活动状态中才捕食;蛤蚧的食量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出蛰不久气温在16~18℃时进食不多,7~9月,当日平均气温达25~32℃时达食量的最高峰。通常在台风前夕,天气闷热时,蛤蚧在20~22时最为活跃,出洞的个体也最多,并积极捕食;蛤蚧在惊蛰前后开始鸣叫,生殖期后(约8月)便很少鸣叫。两性鸣叫,以“Geck-ko”二音节为一声。每次鸣叫常达8~9声以至12~13声。鸣叫时多从黄昏起到午夜止。但有时在天明前。白天则不鸣叫。刚孵出的幼体在稍事休息后便进行第一次蜕皮,大个体则当身体丰满时便蜕皮一次,都有把蜕出的角质皮吞食的习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