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学语文课本通假字例释
摘    要:通假,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音同或言近的字通用、假借.就是说文章中所用的本来是甲字的词义,却用了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词义不同的乙字替代了甲字.这在当初本是刻写或传抄时因音同或音近而笔误.后人或同时代的作者,有的便也用乙字替代甲字.于是形成了古汉语书面语中文字通假的现象.文字通假的出现和形成,造成了文字的形义分离,给阅读古书带来了一定困难.不懂得通假,就其字解其意,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原意.《素问》:“味过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意思是过多地吃辛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损害松驰,精神也受到损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