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运移路径
引用本文:杨平恒,袁道先,叶许春,谢世友,陈雪彬,刘子琦.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运移路径[J].科学通报,2013(18):1755-1763.
作者姓名:杨平恒  袁道先  叶许春  谢世友  陈雪彬  刘子琦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9B01,2006BAC01A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3068,41072192);2011年度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科技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2B005);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DL2012-08);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0BC7004,CSTC2009BA0002)资助
摘    要:对降雨期间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水系统出口姜家泉的水物理化学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来源;结合水物理化学数据的变异系数,探讨化学组分在岩溶含水层中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水-岩作用和农业活动,以及水土流失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K+,Na+,NO3,Cl和PO43等离子从地表输入后,与碳酸盐岩溶解产生的Ca2+,Mg2+,Sr2+和HCO3等一并存储于裂隙、孔隙和溶隙等岩溶非饱和带中,受岩溶非饱和带的调蓄.这些离子在降雨期间随扩散流补给地下河,其浓度较为稳定,变异系数低.而全Fe、全Mn和Al3+等未经岩溶非饱和带的调蓄,在降雨期间随坡面漫流直接通过落水洞灌入地下河,其浓度极不稳定,变异系数高.农业活动和水土流失输入的物质严重威胁着岩溶地下水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健康,因而有必要加强岩溶生态系统管理工作,从控制岩溶地下水外界物质输入端的源头抓起.

关 键 词:岩溶地下水  化学组分  来源  运移路径  扩散流  管道流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