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再生骨料方位的模型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分析 |
| |
作者姓名: | 刘琼 肖建庄 郅晓 王肇嘉 |
| |
作者单位: | 1.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 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3.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6;4.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25802,5207835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M64207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2120200063) |
| |
摘 要: | ![](https://cache.aipub.cn/images/tjxb.ijournals.cn/html/jtuns/202010003/alternativeImage/9bce3a76-242a-46e4-8edd-ec153072b21b-f002.png) 制作了正方形模型骨料以及不同放置方位情况下模型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其受压破坏过程中裂缝发生、发展规律,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应变分布与发展情况,总结归纳再生骨料方位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骨料水平方向放置时应变集中现象首先出现在骨料两侧的界面区;当骨料放置为22.5°时,试件强度和割线模量均高于其他两种情况,应变集中首先在骨料上下两顶点处孕育并向骨料两侧界面区发展成裂缝;当骨料放置为45°时,骨料上下两顶点处应变集中程度最高。![](https://cache.aipub.cn/images/tjxb.ijournals.cn/html/jtuns/202010003/alternativeImage/9bce3a76-242a-46e4-8edd-ec153072b21b-f003.png) 在荷载达到80%峰值荷载之前,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应变集中程度相对模型普通混凝土要小,对于3种骨料放置方位,分别小15%、32%和39%,这是因为老砂浆的弹性模量介于天然骨料和新砂浆之间,所以削弱了应变集中程度。根据再生骨料放置方位对其损伤演化规律影响的研究,证明可采用去除骨料尖端和减少针片状骨料含量的方法对再生骨料进行优化改性。
![](https://cache.aipub.cn/images/tjxb.ijournals.cn/html/jtuns/202010003/alternativeImage/9bce3a76-242a-46e4-8edd-ec153072b21b-f004.png)
|
关 键 词: | 模型再生混凝土 模型普通混凝土 模型骨料 力学性能 损伤演化 |
收稿时间: | 2020-03-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