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的曲线拟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梁柱半刚性连接的性质和半刚性连接M-rθ曲线模拟方法,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半刚性连接的研究状况,指出我国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在半刚性连接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在规范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由于缺乏计算理论和方法,大多数半刚性节点按刚性节点进行设计,对结构的静力分析、抗震性能等各方面的设计计算的影响很大.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半刚性连接节点视为弹簧单元,通过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一个半刚性端板连接的多层钢框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了半刚性端板连接的钢框架结构,相对于理想刚接的情况,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的形成机理和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路面开裂的措施,以达到提高投资效益、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多层钢框架半刚性端板连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为研究钢结构梁柱端板连接的刚度和承载力特性,对8个不同构造的多层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端板厚度、螺栓直径、端板加劲肋、柱腹板加劲肋、平齐式和外伸式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转动刚度和极限转动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工程中采用的很多端板连接大多属于半刚性连接,在荷载作用下,节点发生明显的转动变形。该文根据试验结果,对端板连接节点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半刚性护栏系统模型冲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Instron 9250落锤式冲击试验机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刚性护栏系统(包括W梁、防阻块和立柱)的模型实验系统.通过该实验系统开展了半刚性护栏系统的冲击实验研究,得到护栏系统的各部件在冲击条件下的变形特点.由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W梁和防阻块的变形能,并考察了它们在冲击过程中对能量吸收的贡献,其中W梁的吸收能量约为总吸收能量的50%~65%,防阻块的吸收能量约为15%~25%.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半刚性护栏静态缩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波形梁(W形截面)半刚性护栏实物材料和缩比模型材料进行静态范围内的拉伸及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静载下两种材料的本构关系,考察了它们的应变率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材料对应变率不甚敏感。通过对护栏缩比模型进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考虑了不同支座条件对变形和能量吸收的影响,归纳了失效试件的变形种类并计算了相应的变形能。最后得到缩比护栏结构的能量吸收特性在垫支座和边支座下分别呈线性和幂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同节点轻钢框架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种不同形式和构造的轻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试验研究,分析了端板厚度、T型钢厚度、柱腹板加劲肋等因素对半刚性节点承载力、转动刚度和极限转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轻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是承载力较高、延性性能非常好的连接形式.柱腹板设加劲肋的端板连接是轻钢框架较好的半刚性节点.T型钢翼缘厚度对节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但腹板抗剪能力对此有影响.对于具有半刚性连接节点的轻钢框架,应该进行非线性分析.半刚性连接节点组合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滑移现象不能忽视,分析和设计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提出可靠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8.
半刚性振转靶模型在H+CD4→HD+CD3反应散射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应用半刚性振转靶 (SVRT)模型和含时波包法对H CD4 →HD CD3反应体系进行了量子计算 ,给出了该体系基态的反应几率 ,散射截面和热速率常数等量子结果 ,并比较了H同位素D在该体系中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9.
半刚性护栏的静载实验及能量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半刚性护栏(W形截面)缩比试件在两种支座情况下进行一次加载和多次加卸载的三点弯曲试验,分析了半刚性护拦结构的弯曲变形特点,计算了试件在各加卸载阶段的变形能,并与加载头在相应阶段中施加的能量作比较,从而考察了在各类变形在加载过程中对能量吸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