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5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最大湖泛泥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层序中最大湖泛泥岩的分布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便更好地进行油气田勘探。方法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测井、岩心和野外典型剖面的观察及地球化学资料,并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分析。结果最大湖泛泥岩的分布受湖盆底部形态的控制呈现区域性变化,该套湖泛泥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中最好的一套优质烃源岩。结论最大湖泛泥岩的展布对油气运移和富集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前陆盆地由于构造相对复杂,探讨不同构造带上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差异对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沉积相、铸体薄片观察和岩矿分析数据基础上,对各构造带上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得出逆冲推覆带前缘以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为主;川西前渊坳陷带以压实和压溶作用为主;前陆斜坡和前陆隆起带压实作用相对较弱,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和...  相似文献   
3.
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属大底水、薄油层、受构造控制的砂岩孔隙型块状底水未饱和油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井普遍见水,含水上升过快、递减加大。水平井产液剖面出现异常。油藏总体动用程度偏低,高含水后治理难度增大,堵水措施有效率低.对油藏开发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加强底水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适应油田开发调整的三维地质模型.从而为油藏数值模拟打下良好的基础。该区块的地质建模过程,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解释结果。在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采用夹层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种随机模型的对比评价分析。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从三维空间上识别出夹层的类型、厚度和分布。认为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主要受到断层和夹层控制,这为开展底水水侵模式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磨溪和龙女寺地区雷口坡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现今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较磨溪地区复杂,变形强,切穿雷口坡组的断层发育.印支早期,龙女寺地区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强于磨溪地区,大部分地区剥蚀至雷三段,显示为构造高点.之后的构造具有继承性,龙女寺高点持继存在.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对两个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该区古构造和构造位置有一定的联系,更与现今构造复杂化有关.这种构造活动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上二叠统生成的天然气垂向运移至雷一1亚段聚集成藏,形成磨溪-龙女寺联合古气藏;喜马拉雅期构造隆升造成两地区构造分异,磨溪地区由于受力较弱,整体抬升过程中气藏未被破坏,形成现今完整的磨溪气田;隆升作用在龙女寺造成较大的构造变动,大的断层切割整个雷口坡组,并成为天然气逸散的通道,雷一段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一直认为以湖相沉积为主,缺少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综合应用钻井、岩心、露头、分析测试数据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元坝地区沉积与前人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其一元坝地区地层特征与周边地区特征相似,岩性上可以划分5个岩性段,其中须一段、须三段、须五段以细粒沉积为主,可作为全区地层对比划分的标志层;其二须二、须四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平原-前缘沉积体系,辫状河道沉积极为发育,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三河流三角洲沉积的物源来至北偏东向的米仓山造山带,而不是前人认为的龙门山造山带,这种近源补给模式是研究区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建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上三叠统云南驿组二段发育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海相碳酸盐岩,对研究此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本套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研究,将树苴水泥厂处的云南驿组二段沉积归纳为8种微相:砂屑砾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砂砾屑灰岩、介壳灰岩、含完整化石的泥-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砂屑球粒灰岩、含有机质纹层状泥晶-微晶灰岩、无纹层无化石泥晶-微晶灰岩。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序列指示了此处云南驿组二段形成于海相斜坡环境及盆地边缘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尖扎哈玉沟三叠系中首次发现半深海浊积扇与浅海风暴流沉积,并概述了其本特征,形成机理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巢湖地区下三叠统和龙山组顶部的黑色泥页岩段及其产出的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为研究对象, 综合岩相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和环境矿物学等分析手段,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中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形成机制及可能的地质环境指示意义。结核中心三维保存的鱼化石和较高的碳酸盐含量(80%)表明结核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 结核内部呈同心环状结构, 从中心至边缘, 碳酸盐矿物含量降低, 硅质碎屑矿物增多并逐渐出现纹层, Fe和S含量升高、δ13C值增高、δ18O值降低和TOC含量逐渐增多等特征均表明结核为同心生长模式。对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分析结果表明, 结核形成于硫化还原环境。结核出现在斯密斯亚阶与斯帕斯亚阶界线(SSB)之下1 m处, 与界线层有机碳埋藏增加、碳同位素组成快速正漂移(δ13C = -1.3‰~1.9‰)和水体硫化还原事件吻合, 有潜力作为华南地区SSB的辅助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Chaohu is located in a deep part of carbonate ramp on the Lower Yangtze Block, which belonged to the low-latitude eastern Tethyan archipelago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 Fossils were very rich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aohu. Bivalves, ammonoids, conodonts were very common throughout the Lower Triassic, while fish fossils were generally rich in some beds of the upper part. It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sections for the Early Triassic chronostratigraphy in the world. Although various fossils had been studi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recent studies based upon new and more detailed collection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aohu showed that the conodont zonation needs revision. We collected Lower Triassic conodont fossils from continuous sections of the West Pingdingshan, North Pingdingshan and South Majiashan, Chaohu, Anhui Province, and updated zonations were made for each section. Eight conodont zon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y are, in ascending order, Hindeodus typicalis zone, Neogondolella krystyni zone, Neospathodus kummeli zone, Neospathodus dieneri zone, Neospathodus waageni zone, 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 zone, Neospathodus homeri zone, and Neospathodus anhuinensis zone.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Neospathodus waageni eowaageni of the N. w. eowaageni subzone (i.e. the base of the N. waageni zone) is suggested as the marker to define the 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三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分析三叠系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将三叠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并识别出辫状河、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高位体系域以辫状三角洲细砂岩为主,湖侵体系域以湖相泥岩为主,低位体系域发育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储层主要发育在各三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即粗粒的陆上河流沉积体系.三叠系最有利的沉积相带分布在盐边和盐上地区,因此,盐边和盐上的岩性、构造叠置区是三叠系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