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雯 《科技信息》2009,(11):175-176
这篇文章是建立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中文与英文的隐喻翻译的文化相似之处和差异,由此进一步探求了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翻译对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3.
曹宇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6):27-28,32
“语意学”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被引入设计领域。其创始人克里本多夫从广义上定义了设计中语意学的研究内容:设计作品不仅仅要具备物理功能,还要能够提示如何使用,具有象征功能,构成人们生活的象征环境。语意学在室内设计中承担了探求作品“潜台词”的作用,以更加明确的视觉形象和更具有象征意义的形态设计,传达给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室内设计作品更加适应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感受,以提升设计的人性化品质。  相似文献   
4.
隐喻认知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理解被认为是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策略,并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5.
隐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近些年,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自1994年至今,国内期刊刊载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介绍了国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文化环境下隐喻的异同,研究了隐喻与其他修辞格的关系,探讨了隐喻理论的应用价值。对此加以梳理、总结,有助于了解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便于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作为思维方式的隐喻是有缺陷的,因为隐喻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且隐喻是部分映射,具有误导性和片面性,因而容易使人产生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琪 《科技信息》2008,(29):131-131
Halliday认为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增加词汇密度,降低语法密度。通过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产出中语法隐喻、词汇密度和语法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概念语法隐喻、语篇语法隐喻与词汇密度正相关,与语法密度负相关,人际语法隐喻正好相反。二、学习者语域意识不够强,其书面语中词汇密度过低。三、词汇密度和语法密度呈现逆向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in some detail a formal computer model of inferential discourse based on a belief system. The key issue is that a logical model in a computer, based on rational sets, can usefully model a human situation based on irrational set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work is explained elsewhere, as is the issue of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sets (Billinge and Addis, in: Magnani and Dossena (eds.), Computing, philosophy and cognition, 2004; Stepney et al., Journey: Non-classical philosophy—socially sensitive computing in journeys non-classical computation: A grand challenge for computing research, 2004).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Belief System (Addis and Gooding, Proceedings of the AISB’99 Symposium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1999) and it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choosing queries based on a range of belief. We explain how it provides a way to update the belief based on query results, thus modelling others’ experience by inference.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for the same internal experience, different models can be built for different actors.
Tom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9.
通过描述性方法观察英语新词现象可以发现其生成的隐喻途径。研究显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隐喻可以使旧词获得新义并借助构词法构建新词新义。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并能有效减轻记忆和认知的负担。因而可以认为,隐喻是产生语言新词的内因,是拓展和创新词义的有力工具,也是语言获得自我再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梁萍 《科技信息》2010,(35):I0233-I0234
语法隐喻理论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首先提出。他认为,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说话人通过语法隐喻,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满足特定的交际意图。本文根据语法隐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的语义表达功能以及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